●本报记者 安娜 文/图
在呼和浩特,清晨的公园有他们晨练的身影,傍晚的兴趣班有他们专注的眼神,节假日的旅途有他们欢笑的足迹,演唱会的现场更有他们挥舞的荧光棒——越来越多的银发族正打破“节俭保守”的传统印象,以“为快乐买单”的新态度,在旅游、文化、健康消费领域活力绽放,成为城市消费市场里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家门口的兴趣班:老年课程成“新刚需”
10月19日19时,金桥佳园小区附近的一家舞蹈培训中心里,民族舞教室的音乐准时响起。10多位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学员跟着老师的口令舒展肢体,蓝色的舞蹈服在灯光下显得格外耀眼。63岁的刘桂珍站在第一排,抬手、转身、踢腿的动作流畅有力,额角沁出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她却笑得格外灿烂。
“以前总觉得跳舞是年轻人的专利,送小孙女来上课的时候,我就在门口偷偷看,心里直痒痒。”刘桂珍擦了擦汗,语气里全是满足,“3年前培训中心开了老年班,我立马报了民族舞和瑜伽,现在每周来3次,不仅肩颈不疼了,整个人也开朗多了。你看我哪像60多岁的人?这钱花得太值了!”
该舞蹈培训中心负责人吉雅老师告诉记者,2022年初,机构原本只增设了成人舞蹈课,没想到来报名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后来索性专门开设老年班,课程涵盖民族舞、形体矫正、瑜伽等,还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调整了动作难度。“一开始我们担心没人报名,结果首期30个名额3天就报满了,现在每期开课都要靠‘抢’。”吉雅指着墙上的课程表说,“现在老年人选课特别有主见,能放松身体的瑜伽课最快报满,能提升气质的形体课也很抢手。老年人对学习的热情持续高涨,‘为健康投资、为爱好买单’逐渐成为他们的生活新共识。”
错峰游的主力军:“银发游”讲究“品质感”
国庆中秋假期结束后的第3周,呼伦贝尔南路一家旅行社的门店里依旧热闹。65岁的张建国戴着老花镜,拿着刚打印好的行程单,正和3个老朋友围在桌前商量11月的海南之旅。“国庆中秋假期出游的人太多,我们选择错峰出游,机票酒店能省不少钱,玩得也自在。”张建国笑着说,去年他和老伴儿去了云南,逛了大理古城、看了玉龙雪山,今年又约了老朋友准备去海南,“现在退休金够花,孩子也成家立业了,就想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
旅行社工作人员李娜介绍,每年10月至11月、3月至4月的错峰时段,老年游客占比能达到70%以上。“他们选线路不只看价格,更看重品质。”李娜翻出近期的热门线路说,“云南大理—丽江6日游、海南三亚—万宁5日游最受欢迎,很多老年人还会加钱升级海景房。”李娜说。
62岁的赵秀琴刚从广西旅游回来,行李箱里装满了桂林米粉、北海珍珠等伴手礼。“这次旅行我们住的是能看到漓江的民宿,每天早上在江边散步,下午去阳朔逛古镇,特别舒服。”她掏出手机,边点开自己拍摄的短视频边告诉记者:“我还跟旅行社的年轻人学会了拍短视频,把旅途中的风景和趣事发给孩子们,都说我比他们还会玩。”赵阿姨说,这两年她已经去了5个省份,接下来还想去新疆走走。
文化消费不缺席:从相声馆到演唱会,为热爱“掏腰包”
10月19日20时许,玉泉区一家相声馆里座无虚席,竹板声、笑声、掌声此起彼伏。68岁的王志坚坐在第一排,手里端着一杯热茶,听得格外入迷,每当相声演员抖出“包袱”,他总会跟着其他观众一起鼓掌叫好。“我听相声有20多年了,以前只能在收音机里听,现在能来现场听,感觉更过瘾。”王志坚说,只要周末有空,他就会来这儿听相声,“一张票团购价60块,能开心一晚上,比在家看电视有意思。”
除了本地的相声馆,王志坚还爱去外地“追”相声演出。近几年,他跟着几个兴趣相投的老朋友去了北京、天津,听了德云社、嘻哈包袱铺的现场演出。“去年去天津听相声,住了两晚,连吃带玩花了2000多元。”王志坚说。
比王志坚更“潮”的,是64岁的李秀兰阿姨——她是个不折不扣的“演唱会达人”。去年本地举办凤凰传奇演唱会,女儿帮她抢了两张票,她拉着老姐妹去现场“嗨”了一晚,从此就迷上了演唱会的氛围。今年,李秀兰不仅学会了自己在购票App上抢票,还关注了好几个演唱会资讯账号,生怕错过喜欢的歌手演出。“演唱会那种热闹劲儿,比在网上看视频激动多了。”李秀兰笑着说,这两年她在演唱会上的花费已经有四五千元,但一点不觉得心疼,“钱花在让自己开心的事儿上感觉很值。”李秀兰说。
从兴趣班到旅行路,从相声馆到演唱会,呼和浩特银发族的消费选择越来越丰富,消费观念也在悄然转变——他们不再把“省钱”作为首要原则,而是更愿意为健康、快乐和热爱投入。这不仅让他们的退休生活更有品质,也为银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