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会生
捐资助学、扶困助残、禁毒宣传、垃圾分类、法律咨询志愿服务……近年来,在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社区、学校等地,总能看到小丽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的身影。这支由呼和浩特市道德模范郇小丽组建的志愿者队伍,已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00多场,让群众深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2006年8月,术后出院不久的郇小丽因伤口感染引发失血性休克晕倒街头,一位陌生的大姐立即拦下一辆出租车送她去医院。然而,医院O型血告急,医护人员迅速通过各种手段寻找血源,最终经过8次输血,才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是党和身边好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把这份爱传递下去!”郇小丽坚定地说。出院后不久,她便以微薄之力投身公益,于2017年初组建小丽志愿者公益服务团,同年3月5日正式定名为小丽志愿服务队。2018年,在优秀共产党员孟巍的牵头下,服务队成立了党支部,让这支公益队伍有了坚强的红色核心。
党建引领是小丽志愿服务队的鲜明底色。在各项活动中,党员志愿者主动亮明身份、佩戴党员徽章,冲锋在前,将党组织的凝聚力转化为志愿服务的行动力,实现了党建与公益的深度融合。“‘民生为本’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扎根到每一次帮扶、每一份关怀中。”小丽志愿服务队党支部书记孟巍说。从困境儿童到银发群体,服务队将目光投向城乡最需要温暖的角落,用“积小流成江河”的坚持,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对孤寡老人与残疾群体的关爱,是小丽志愿服务队最温暖的坚守。在一场公益活动中,郇小丽认识了因病致残的朱学海。从那以后,她和队员们经常为朱学海送衣服、食品和药物。朱学海将服务队的志愿者当成了亲人,尽管他双腿高位截肢、出行不便,但他还是积极加入到志愿者团队中,用歌声传递感恩之情,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蜕变。
回民区四合兴小区90多岁的老党员高兰素与重度残疾儿子的生活难题,同样牵动着小丽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的心。针对老人洗澡不便的困境,大家发起“捐赠热水器,传递暖心温度”活动,迅速筹集善款完成热水器安装、沙发更换与油烟机改造,更在节假日上门陪伴慰问,让这位老党员在晚年感受到党组织与社会大家庭的双重温暖。
后来,小丽志愿服务队又把禁毒戒毒公益宣传引入志愿服务,目前已有百余名志愿者被呼和浩特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聘为“禁毒戒毒爱心使者”。每年6·26国际禁毒日,小丽志愿服务队都会组织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并邀请媒体直播,旨在提高公众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
2017年,小丽志愿服务队申请了呼和浩特市公益项目——禁毒戒毒知识宣传暨《不让毒品进我家》公益宣传。在日常开展禁毒公益宣传“七进”活动的基础上,对解除隔离戒毒人员进行多元化的帮教帮扶,通过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分享、读书会等活动,为他们捐赠“阳光图书角”,在传统节日进行帮扶、慰问,让戒毒人员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志愿者的关爱,树立起戒毒的信心。许多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和家庭后,也加入到志愿服务队行列。
在与媒体单位的交流合作中,小丽志愿服务队探索出“线下开展活动、线上推广宣传”模式,把公益活动现场打造成受众喜欢的直播形式,联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我爱公益》栏目等官方媒体直播。这些直播既有公信力,又有可视性,观看量达10万+,最多时近百万。这一创新举措,让公益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力更大,实现了志愿者与媒体人的“双向奔赴”。
这种“双向奔赴”,让公益力量不断延伸。呼和浩特金桥供电公司安全生产室主任王虎东观看直播后找到小丽志愿服务队说:“我们基于‘响应党的号召,服务群众’这一共同目标,将安全用电改造、暴雨灾害紧急复电等专业服务融入小丽志愿服务队的公益活动,让‘民生为本’理念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居民群众用朴实的话语反馈:“有你们在,不论多大的洪水和暴雨,我们都很安心,能深切感受到党和企业的关怀。”这温暖的话语,正是对“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最生动的回应。
如今,这支队伍已汇聚了300余名志愿者,其中不乏道德模范、劳动模范、身边好人和新闻工作者。他们化身文明使者,走进社区、学校、军营、乡村,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巡讲、垃圾分类宣讲和法律咨询服务,让文明创建理念和基层治理“触角”深入群众。
“党员引领、模范带头,以志愿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凝聚人心的有效方式。”孟巍说,小丽志愿服务队的实践证明:当志愿服务组织的感恩之心与党的为民初心同频共振,志愿服务便不再是单纯的爱心传递,更成为凝聚群众、引领群众、宣传群众的桥梁纽带,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在为民服务中深深扎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