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经济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内蒙古自治区消费者协会发布“双十一”线上购物消费提示

本报讯(记者 祁晓燕)10月26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消费者协会获悉,为帮助消费者精准省钱、规避风险,该协会围绕优惠甄别、交易安全、选品避坑、售后维权四大维度,于近日发布了“双十一”线上购物消费提示。

在优惠甄别方面,算清真实成本,拒绝“数字游戏”。核查真实折扣,警惕“先涨后降”套路,可提前将商品加入购物车关注价格变化,部分商家会提前7天及以上抬高价格再标注“直降”,实际成交价可能与日常持平甚至更高。厘清隐性成本,低价商品需确认是否含运费,避免“9.9元商品+15元运费”的骗局,家电、家具等大件要问清是否包安装,部分商品的后续安装费可能远超优惠金额。理性应对凑单,避免为凑“满300减30”等优惠盲目购入闲置商品,得不偿失。建议优先搭配纸巾、垃圾袋等刚需消耗品,精准匹配满减门槛。读懂券类限制,领取优惠券时必须看清适用范围,部分“大额满减券”仅限冷门单品,跨店满减也可能不含生鲜、虚拟商品等品类。结算前重点查看商品详情页的“优惠叠加说明”。

在交易安全方面,守住资金与信息防线。慎付预售定金,优先选择标注“定金可退”的商品,付定金前必须截图保存售后规则,坚决拒绝“定金恕不退还”的霸王条款。坚守平台交易,切勿轻信微信群、朋友圈的“限时预购”信息,更不能脱离平台添加好友私下转款,此类交易多为诈骗陷阱。警惕虚假红包,官方红包仅通过平台内正规渠道领取,陌生链接、快递内“扫码兑奖”卡片中的“红包”“中奖”信息均为陷阱,点击可能导致信息泄露或资金被盗。核实客服身份,接到“退款理赔”“包裹丢失”等来电时,绝不泄露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务必通过官方App或客服电话核实信息真伪。

在选品避坑方面,锁定靠谱渠道与真实品质。美妆、数码、家电等品类优先选择品牌官方旗舰店或平台自营店,这类渠道商品由品牌直供,正品保障更足。尽量避开名字杂乱、销量不高的小众卖家,降低买到假货的风险。辨认真实评价,重点查看中差评和带图评价,中差评可暴露商品真实问题,带图评价能直观呈现实物状态。若评价文案高度相似且全为好评,大概率是刷单刷出来的,需谨慎下单。确认商品规则,购买食品、贴身衣物等特殊商品前,需确认是否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家电类要问清保修期限、保修范围和安装服务等细节,避免后续产生额外费用。

在售后维权方面,守住消费权益底线。主流平台多支持价保,下单后可设置日历提醒,在价保期结束前复查价格,发现降价及时申请补差,避免商家利用“时间差”规避责任。跨店满减后退货,优先退凑单的低价单品,保留高价主力商品的优惠。若全单退,需提前确认优惠是否可恢复,防止商家扣除已享优惠。订单截图、聊天记录、商品评价、发票等均需妥善保存,出现纠纷时可作为维权依据。协商无果可及时拨打12315投诉举报维权热线,或通过微信、支付宝和百度小程序搜索12315、下载手机App和登录官网(网址:www.12315.cn)进行投诉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消费者协会提示,建议消费者提前列好必需品清单,明确预算与需求,拒绝直播间冲动下单、为凑单囤货等非理性行为。牢记“红包天天领、低价先查清、规则看仔细、凭证留齐全”的口诀,才能真正享受优惠,避免“优惠变吃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