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会生
近年来,赛罕区紧扣“宜学”城市建设任务,全力打造“赛罕教育”即美好而优质的教育,强调立德修身,注重博学善思,鼓励健美逐梦,以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体魄、奋力追逐梦想、勇担时代重任为理念,围绕“135”工作思路,持续锻长板、补短板,深化扩优提质实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目前,赛罕区已有38所中小学获评文明校园,其中市级33所、自治区级4所、国家级1所;8所学校被认定为市级雷锋学校;10所学校正在全力推进“有礼校园”创建工作,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未成年人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双向发力,努力交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
党建引领筑根基 思政教育入心田
秉持“发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理念,赛罕区以“红烛向党 首善赛罕”党建品牌为示范引领,打造了首都师范大学呼和浩特实验小学“党团队旗飘起来”、内蒙古大学附属小学“一品两翼”等校域党建品牌,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擎信仰之炬,育时代新人。
通过深化“四个一体化”建设经验,赛罕区打造出“石榴红”“航天蓝”“北疆绿”等各学段思政课程,构建起循序渐进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让校园文化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
在金桥小学,“建强红色阵地、讲好红色故事”的育人实践与“七彩课程”深度融合,60门社团课程涵盖爱国主义教育、劳动实践等7大板块,让文明素养在课程浸润中养成。
资源均衡促公平 教育品质再升级
赛罕区创新推行集团化办学“433”模式,组建12个教育集团覆盖35所学校。北大金秋·呼和浩特赛罕区实验学校、内蒙古农业大学附属学校保全街分校等优质资源落地生根,集团校占比突破50%。
在六犋牛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15亩“开心农场”成为特色课堂。孩子们从播种30余种作物到“牛犇犇农贸市场”模拟售卖,让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相得益彰。
强师赋能固根本 育人队伍添活力
赛罕区始终把师资建设作为核心工程,牢固树立“以师为本”“强师兴校”的基本理念,通过举办校长、班主任等各类培训班,实施“双培养”工程将教学骨干发展为党员,并引进青年人才、公费师范生等,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育人水平高的教师人才队伍。
同时组建市、区级名师工作室,培育三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2000余人,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0%。在“师德师风第一课”引领下,宣传“最美教师”与优秀个人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五育融合强素养 文明之花处处开
赛罕区以五育融合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动育人工作走深走实。
优化赛罕德育“1234”工作体系,构建系统化育人路径。以“立德树人”为1个核心,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2大体系为支撑,联动学校、家庭、社会3方协同力量,重点推进价值引领、文化浸润、队伍提升、“3M+”育心4项关键工程。通过“目标引领—体系支撑—协同发力—工程落地”的闭环,实现德育工作系统化、特色化、长效化。
坚守“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赛罕区全面保障中小学生每日不少于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通过足球、篮球、啦啦操、射击等多样化社团,丰富校园体育场景。
以“美育浸润”为核心抓手,构建“课程+实践”立体化美育体系。通过常态化活动设计,形成“周有活动、月有展示、年有赛事”的美育生态,让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涵养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践行文明的品格、体力、审美和行动力,“文明之花”真正从“处处开”的外在景象变为“人人有”的内在素养。
教育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今的赛罕区,从课堂到田野,从校园到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未成年人精神文明建设同频共振。未来,随着特色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文明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赛罕区将以创新之笔,绘就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