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10版:奶牛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应激采食不适用于奶牛

尽管在奶牛营养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一个挑战是确保围产期奶牛有足够的干物质摄入量(DMI),以优化泌乳早期奶牛的健康和产奶量,以及随后的繁殖成功。

有大量证据表明,奶牛在产犊前后的DMI以及随后的健康和产量与脂肪动员、炎症和应激有关。具体来说,炎症条件和体脂过度动员已被证明与泌乳早期采食量的减少有关。此外,在产犊前和之后的几周内,奶牛的DMI可能会由于各种应激因素而降低。

应激还会产生应激激素,如皮质醇,这可能对免疫和繁殖性能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此外,奶牛的长期应激与更大的慢性全身性炎症风险相关,这反过来又会增加感染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损害繁殖性能,降低产奶量。

虽然研究仍在继续,以了解这些影响因素的起源,以及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因素。但很明显,在围产期间保持高一致的DMI对于最小化问题的风险很重要。此外,已知行为和生理应激源对DMI有负面影响。因此,认识到可能影响围产期奶牛DMI、行为和繁殖性能的应激因素是很重要的。奶牛在围产期可能面临的常见应激包括:

热应激:高温可能导致奶牛热应激,提高其体温和呼吸频率。热应激的这些生理效应与DMI降低和随后的产量降低有关。DMI的下降可能部分与热应激奶牛以改变行为应对热应激有关。

具体来说,也是最常见的,热应激奶牛会减少反刍时间以及每个食团的咀嚼次数。这种行为改变可能会影响瘤胃功能,特别是总消化率和瘤胃流通速率,导致采食的欲望降低,从而降低DMI。

为减少热应激造成的生产损失,应为奶牛提供有效的降温措施。已经证明,泌乳奶牛采取降温措施可以改善采食时间、反刍时间和DMI,这可能会有助于更高的产奶量。

此外,干奶牛采取降温措施也同样重要。为干奶牛提供降温(在整个干奶期)可以提高其DMI和随后泌乳期的产奶量。有趣的是,干奶牛降温带来的积极影响不仅会影响奶牛本身,还会影响其子宫内后代的未来生产潜力。

过度拥挤:由于过度拥挤,无法优先获得高品质的资源,包括饲喂槽和躺卧区,可能会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竞争,并给奶牛带来更大的应激。饲喂槽采食空间不足会导致奶牛经历更多的采食竞争,减少采食时间,增加每次的采食量和采食速率。这些影响可能会导致奶牛的采食量减少、瘤胃功能不佳和饲料转化效率降低。由于过度拥挤而导致的躺卧空间不足,会减少奶牛每天的躺卧时间,增加不活动站立时间。这些影响可能与减少奶牛的反刍时间有关,尤其是在躺着的时候。

与此相关的是,我们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奶牛躺卧时反刍时间的减少,会影响其DMI。众多研究结果证明,降低围产阶段奶牛的饲养密度,可以增加其DMI和躺卧时间,改善免疫标记物,并降低泌乳早期时能量负平衡的风险。因此,通过降低饲养密度来减少奶牛的竞争应激,对于围产前期和新产阶段都是极其重要的。

转群:围产期奶牛的一个重要的、潜在的应激源是转群的频次和时机。众所周知,每当一头奶牛被转移到一个新的牛群时,它就会破坏群体的社会结构,并对被转移的个体产生特定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自牛只进入牛群后的三天内,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包括争夺饲料的竞争加剧、更高的采食速率以及反刍时间、DMI和产奶量的减少。研究结果还表明,头胎牛比经产牛更易受到转群重组的影响,尤其是刚产犊后。

设计系统以减少转群的次数,特别是在产犊前和产犊后,对减少潜在的负面影响很重要。此外,研究还表明,通过减少饲养密度或成对成群的转群,可以减少转群应激,尤其是头胎牛。

牛群组成:舍内牛群的胎次情况是另一个潜在的应激源,尤其是产犊前后。研究结果显示,头胎牛和经产牛的行为存在一些差异。特别是,与成年牛混养时,头胎牛被从采食槽竞争替换的次数更多,其躺卧时间会降低。

鉴于这种情况,将头胎牛和成母牛分开饲养是有好处的。通过各种研究已经证明,与成母牛分开饲养的头胎牛有更高的采食时间、DMI和产奶量,体况损失和酮病发病率更低。

根据这些数据,建议将头胎牛和成母牛分开饲养,无论是在产犊之前还是在泌乳早期,以确保头胎牛的最佳健康和产奶量。然而,由于畜群规模和设施设计的限制,这并不总是可能的。对于那些不能分开饲养的畜群,重要的是提供足够的躺卧、采食和饮水空间。

蹄病:在奶牛中,蹄病通常是由蹄子受伤或感染引起疼痛的表现。人们普遍认为蹄病是奶牛应激和疼痛的来源。可能与此相关的是,蹄病奶牛的采食时间和DMI会减少。

围产期奶牛蹄病尤其令人不安。瘸腿的牛,特别是在干奶时期,患围产期常规疾病的风险更大。蹄病的一个风险因素是体况不佳和/或体况过度损失。因此,围产期蹄病不仅降低其DMI,还会增加产后的健康风险。因此,应尽一切努力来降低蹄病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适当的蹄部护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站立,改善营养管理,特别是在干奶期。

(养牛派)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