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杨丽霞
眼下,正值农忙,管护小麦、移栽水稻、播种大豆……大江南北,春耕夏播号角响亮,田间地头热气腾腾。
在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一支专攻奶牛饲草种植研究与应用推广的科研专家团队正整装待发,准备奔赴多座伊利合作牧场进行青贮玉米种植技术指导工作。
85后的张彩霞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在10年的时间里,为1000多座牧场开展了青贮玉米选种选育、田间管理、青贮制作等全链条科技创新以及技术支持服务。科技创新牵两头,一头是源头研发,另一头则是下游应用,在张彩霞心中,把科学的种植理念和创新技术带到牧场中,精准问需、贴心服务,全力打通牧场青贮全链条技术工作“最后一公里”,帮助牧场“种养结合”真正实现可持续的降本增效,让她感到自己做的事情既有意义又有价值。
深入田间地头
助力青贮种植产业变“精”
青贮饲料作为奶牛现代化科学养殖的优质本土粗饲料,不仅能提高奶牛产量和牛奶品质,更是降低牧场养殖成本的重要途径。“这10年间,国内青贮玉米种植从‘种——管——贮——用’等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非常的不容易。”张彩霞表示。
回顾2012年,张彩霞刚刚进入牧场进行技术帮扶时,看到青贮玉米饲料从种到收依靠的都是个人经验,“无技术、无设备,这是当时很多牧场在青贮玉米种植、管理、收储等方面都面临的问题。”在张彩霞看来,种饲料相比种粮食更复杂,选哪些品类,什么时节收割,怎样制作青贮,都要有因地制宜的技术和措施,“而很多牧场恰恰就是把‘种’想的有些‘简单’,这也导致了后续田间管理、青贮玉米质量、产量等各种问题的产生。”
当张彩霞这群年轻的专家团队向伊利合作牧场的负责人提出种植青贮玉米的各项意见和措施后,有着几十年养牛、种地经验的牧场主还是觉得“经验”比起“理论”更能让人信服。
要解决牧场“难题”,就得先把“问题”了解清楚。被拒绝过一次的张彩霞团队一行人在第二年又来到牧场里和牧场主沟通交流,最终真诚的态度迎来了契机,牧场主同意他们进行饲草种植试点。
一份份土样,一滴滴汗水,一个个日夜……张彩霞团队就这样快速深入饲草种植与奶牛养殖一线,开始了种植青贮玉米的最基础工作以及了解掌握牧场里奶牛饲喂管理情况。经过数月在田间地头细致的数据监测,终于迎来了青贮玉米收获的时节。
当一车车的青贮玉米运进青贮窖里时,牧场主发现产量提高的同时,青贮饲料的质量也比往年更好,并且在张彩霞团队指导下,青贮玉米入窖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看来,种地已经不能依靠过去的老经验了,科学种植也得学习学习了。”
事实上,张彩霞和团队成员每去一个新牧场进行技术帮扶与应用推广时,都会面临牧场负责人的顾虑重重,“对于牧场来说,青贮饲料是奶牛日粮中占比最大的饲草料原料,如果我们试点种植出了任何问题,那么牧场饲料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唯有把自身技术做精、做细,才能和牧场主之间建立深厚的信任。”张彩霞说。
从北到南,从田间到牛舍,这些年里,张彩霞深入牧草种植、加工、饲养一线为养牛人送去知识、科学与经验,并通过引进优质青贮品种、青贮隔氧膜等新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在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宁夏等地推广应用,降低了青贮损耗、提升了发酵品质,帮助牧场实现了青贮玉米产量及质量的提升。
在张彩霞看来,青贮玉米是国内唯一完全实现自给自足的奶牛粗饲料,也是性价比最高的奶牛饲料,推广生产优质青贮饲料,可以有效减少国内牧场对进口苜蓿、燕麦等优质粗饲料的依赖。
数字农技提供“科学”力量
推进粗饲料品质向“优”
亦如张彩霞所说,种植生产优质的青贮玉米不仅仅是奶牛优质口粮的保障,同时也是当前牧场面临养殖压力降本增效最有力的措施。
为了改变传统农牧业“靠天吃饭”、依赖经验指导种植的现状,张彩霞和团队成员借助数字化、智能化农业大数据平台,应用卫星遥感及地面相关物联网设备对青贮玉米开展长势监控、灌溉指导、病虫害预防、天气预警、收获时间预测等服务,使农业生产更精准、更高效,实现了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的转型升级。
从电脑端和手机端实时通过卫星监控土地作物生长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张彩霞和团队成员会及时到现场进行调整,形成了智慧农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种植模式,为生产“优质、高产、高消化、高转化率”青贮保驾护航。
依靠数字化、智能化农业大数据平台,让数据间发生逻辑联系、产生化学反应,实现了田间管理“数据大”向“大数据”的转变。当前,张彩霞和团队成员应用“卫星遥感+农业大数据平台”模式并进行全程跟踪技术服务的青贮玉米种植田地为62万亩,技术团队所服务牧场平均亩产实现4.54吨,最高亩产量达到了5.37吨,实现增产25%的突破。
“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选对青贮玉米的品种非常关键。”张彩霞告诉记者。为保障技术团队在一线牧场应用技术的推广,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也在不断整合国内外专业科研院所、种业公司的科研资源,与国内外种植端龙头种业公司、农业资源单位等建立战略合作,从全球种子资料库筛选优质青贮玉米品种。
“我们会综合牧场分布、地域、气候及土质条件,通过筛选、识别,选取适合牧场的优质玉米种子资源,再推荐给他们种植。”张彩霞表示。截至目前,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已经种植了200多种青贮玉米品种实验,并筛选出达到综合产量、营养指标、抗倒伏、耐盐碱、高抗病虫害特性标准的123个品种,后经过深入筛选出了28种适合不同种植条件和种植环境的优质高产青贮玉米品种,建立了适合当地气候和土质条件的种植技术标准,并在全国种养一体化牧场免费推广。
农业升级,不断拓宽人们对发展的想象;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人们对过去的认知。在张彩霞看来,当前青贮玉米品质越来越好,不仅仅得益于科技装备的加持以及技术理念的提升,更是来自于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针对饲草产业链条各关键技术标准持续升级所带来的成果。
构建技术标准体系
保障青贮饲料全链无“忧”
在进入牧场进行技术帮扶以及应用推广的这些年中,张彩霞发现很多牧场过去青贮玉米饲料质量之所以参差不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个环节都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青贮玉米全链条生产过程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很多细节都是影响青贮玉米饲料的关键要素。”张彩霞告诉记者,很多牧场对青贮玉米收割时的留茬高度并没有十分在意,但其实玉米留茬高度在15厘米、20厘米、25厘米、30厘米、40厘米,对青贮饲料的品质都有不同的影响。“比如留茬高度在15—30厘米的话,由于这部分茎秆消化率很低,同时考虑到由此增加的各种成本及携带杂菌、泥土等风险,青贮玉米入窖之后品质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产生异味,奶牛对气味非常敏感,进而影响奶牛的采食量,影响产奶量。因此我们一直建议牧场尽量增加留茬高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着现代化、科技化牧场的快速发展,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饲草种植技术攻关团队结合制作青贮饲料科学规范的实际需求,研究推广青贮收割、制作标准。
据悉,通过技术团队实际研究与实践集成饲草“种——管——贮——用”产业链条各关键技术标准,集成了青贮全链条31项《优质全株玉米青贮全链条制作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技术标准),正是这项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为所服务牧场玉米青贮淀粉含量提升了31%,奶牛青贮饲料消化率达到85%,实现了玉米青贮饲料由“质量管理”到“品质升级”。
此外,这份含金量颇高的《优质全株玉米青贮全链条制作技术标准》,通过详实的操作流程与标准,帮助了全国几百座牧场实现优质青贮品种选育、田间种植管理、收获加工、贮存饲喂、青贮消化率等方面的提升,并带动了全国近640万亩饲草料种植,其中带动420多万亩青贮玉米种植,为种植户带来了超过25亿元的收益,不仅为奶牛养殖业优质饲草提供了保障,更为种植户带来了增收。
为了让牧场人员能够对技术标准有充分的认识,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每年都会有针对性的对全国牧场就玉米青贮从种到收等方面进行3—4次的大型技术培训。“每年2月,我们会进行选种的技术培训;5月进行种植管理技术的培训;8月就是青贮收割与制作的培训,帮助他们学得‘功夫’在身。”张彩霞告诉记者。
随着青贮玉米产业链变精、品质向优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牧场在相关技术应用推广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实惠。这一切,离不开伊利集团奶牛科学研究院专家技术团队为牧场量身打造的技术服务的支撑。
从最初的奶牛营养研究延伸学习“种地”到现在“慧种地”,张彩霞每每说起自己的研究领域,眼神就会变得明亮而闪耀,在她看来,每一项研究,都像是自己精心呵护的小苗。若成参天大树,付出再多也值得。也正是有像张彩霞这样无数个扎根“田野”,传播“科技”,攻关“难题”的技术专家辛勤耕耘,才能让以数字科技赋能奶业振兴的美好愿景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变成生动的现实画卷。
“田,越种越‘甜’。”张彩霞笑着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