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9版:养殖 牧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日照:牵起“牛鼻子” 乡村振兴有“犇”头

宽敞明亮的挤奶大厅,奶牛们有序地排队步入挤奶台,10分钟后,完成挤奶程序的奶牛自行走下机器,返回恒温牛舍,继续美嚼智慧化搅拌机拌好的配方饲料,挤出的牛奶通过密闭管道进入奶仓,等待着进一步加工……

这是发生在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的鲜纯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的一幕。自2017年以来,这一场景每天都在牧场上演。

坐落于岚山区碑廓镇马家岭村的鲜纯牧业,是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现有奶牛存栏1.5万头,年产值4亿元,日产鲜奶200吨,牧场规模位居山东省第2位。

“我们村是搭上了企业的‘牛车’才有了今天。”说起产业落地带来的变化,马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朱孔明感慨万千。

地处鲁苏两省三市交界处的马家岭村,坐落在岚山区的最西南角,交通闭塞加上土地贫瘠,是远近出名的落后村。

2017年,随着鲜纯牧业落地,在产业上屡屡碰壁的马家岭村终于迎来破局的契机。

村子先为厂区建设流转土地466亩,又为企业青贮饲料种植流转土地150亩。村民每年有稳定的土地流转费,村集体每年有二三十万元的公益事业金,还有四十多名村民成了牧场的“产业农民”,每月能收入四千多元。

在项目巨大的辐射力下,马家岭村党支部又领办成立了置业合作社,组织村民为牧场提供供水、保洁、绿化等劳务服务,又带动了四五十名村民增收,村集体年再增收50万元,马家岭村摇身一变成了富裕村。

马家岭村依托企业把日子过得节节高,如何发挥出项目的最大效能,让“牛”的红利辐射全镇?于是,“1+16+N”的乡村振兴区域共同体应运而生。

所谓“1”就是“链主”日照鲜纯牧业,“16”就是企业周边16个村,“N”就是多种合作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围绕牧场流转的4800亩土地,村联合社与企业合作,企业把种植、农田管理、沼液还田、农机服务、物流配送等劳务交由村联合社托管,助推村集体经济增收和群众致富。

碑廓镇党委书记周文民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在这一合作框架内,土地种植方面,每亩地联合社收入200元;沼液还田方面,每亩地联合社收入200元。4800亩土地,4个联合社总计收入约180万元,均分到16个村,每村达到10万元以上的增收。

一头“奶牛”带来的红利远不止于此:离日照鲜纯牧业约15分钟车程,在岚山区安东卫街道,日照卫岗乳产品加工园项目将在今年投产;在岚山区黄墩镇,卫岗供应链服务基地项目已完成选址,计划明年开工建设……

从饲料的种植、奶牛的养殖到牛奶加工,从进口牛隔离检疫到牛肉的加工、销售,随着项目的依次落地,以奶牛为发力点的产业链在一点点拉长。岚山区更多乡镇、更多村庄的乡村振兴将与奶牛紧密关联在一起,村企联合体所释放的乡村振兴效应将继续放大。

(姚文凤)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