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的长寿性可以用多个方面的指标来体现,奶牛的生产寿命越长,效率越高,利润越高。生产寿命长意味着一头奶牛在偿还培育成本后(通常在第二胎次开始盈利)创造盈利的天数较长。
但是时间越长就越好吗?
在由奶牛福利委员会主办的网络研讨会上,卡尔加里大学的流行病学家Karin Orsel谈到了用奶牛长寿性来衡量盈利能力和福利的不足之处。她和同事关于奶牛的长寿性发表了一篇综述性文章,解释了当前的牛群管理中有哪些已关注和未关注的点,并为改进提供了思路。
Orsel表示,虽然长寿性对于计算泌乳天数很有用,但它并不能描述奶牛终生的生产性能或盈利能力。
Orsel说道,一头奶牛,可能活到10岁,但仅是长寿并不意味着8个胎次的生产性能都比较优异,且非常健康。
我们认为奶牛的长寿性和盈利能力之间存在关联。毕竟,一头生产性能不佳、不健康的奶牛,不太可能在牛群里生存太久。但是,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像通常所描述的那样紧密,“长寿性”还受到淘汰时间的影响,而是否淘汰取决于人的不同管理决策。
与其争取更长的生产寿命,不如优化生产寿命。培养基因优越的个体,提供舒适的环境,使奶牛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力,根据经济价值分析来决断奶牛的淘汰时机。
这样做,牧场不仅可以改善财政状况,还可以减少环境碳排放,并通过降低被动(非自愿)淘汰率来解决动物福利问题。
长寿性的定义
许多术语和同义词被交替使用以描述牛只在群体中的停留时间,但容易造成混淆。Orsel团队的目标之一是理清这些定义,并进行比较。
“最明确的术语是生产寿命的长度(length of productive life),或从第一次产犊到被淘汰或死亡之间的天数。”Orsel说。它也被表述为从第一次产犊到84月龄(足够数据的上限)的泌乳月数。
其他描述长寿性的术语还有群体平均寿命(herd life),即从出生到最后一次泌乳日之间的时间;群体平均生产寿命(herd productive life),即从第一次分娩到淘汰或最后泌乳日之间的时间,没有年龄限制。
另外两个行业术语是生存能力(stayability),即避免被淘汰的能力。还有存活率(survivability),即在特定月龄的存活几率。例如,12、24、36和48月龄的时候还能留在群体中的能力。这些评估指标的价值在于考虑了被动和经济(自愿)性淘汰。
长寿性的评估
在群体水平上,牧场使用平均年龄、淘汰率、三胎或以上牛只占比等统计数据来表示长寿性,牧场认为这些是牛群管理成功的反映指标。
就其本身而言,这些指标并不能很好地衡量长寿性,因为它们无法提供关于奶牛长寿或淘汰的最终决定因素。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奶牛的淘汰从来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
Orsel评论说:“这是一个涉及牧场私密信息、复杂的问题,很少由单一的因素决定。”虽然一头牛可能因为产量低而被淘汰,但另一头产量低的牛可能会因为不同情景的管理决策而被保留。无论情况如何,超过一半的淘汰是由于健康、繁殖性能、乳头和乳房健康以及蹄部问题引起的。
淘汰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牛奶价格、饲料成本、后备牛群数量、政策和法规。
群体寿命的统计定义也无法反映牛群的管理是否成功,因为它们没有包括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后备牛群的饲养成本,这是牧场排位第三的最高投入。奶牛生长期间的健康和营养影响死亡率、首次产犊年龄、首次泌乳产奶量、繁殖性能和生产寿命。
高达22%的后备牛在首次产犊前被淘汰,高达16%的后备牛在首个泌乳期离群。这些动物没有生存到第二胎次的盈亏平衡点,就代表着对它的投入造成了百分之百的损失。
奶牛长寿性的表型是由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的:遗传、环境和管理。
Orsel表示,虽然很多人都把关注点放在通过遗传学延长群体寿命上,但由于遗传力低,仅仅关注遗传改良是不够的。不过,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长期目标,而且可以通过综合选择指数(如净价值NM\$,DWP\$等)间接改善。
Orsel指出,环境方面主要通过奶牛的管理和牛舍设施来影响寿命。开放放牧有利于长寿,而集约化则会降低寿命。地板的类型和防滑、清洁和设计、垫料的类型和数量,以及卧床的设计都会影响奶牛的健康状况,如跛足、乳房炎和乳头损伤发病率。此外,环境也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影响基因的表达方式。
在这三种影响中,管理是主要因素,因为牧场的育种、淘汰和控制环境的决策,决定了奶牛的生产寿命的长度。
牧场可以通过后备牛群的成活率、牛群生产性能、健康状况和繁殖性能等参数来评估奶牛的长寿性,以明确问题和建立群体的目标,Orsel表示。
全球长寿性评估
在全球主要乳制品国家,奶牛的寿命在普遍下降。在美国,奶牛的平均生产寿命在过去60年里稳步下降,从1960年的36.7个月下降到2019年的28.8个月。在2011年,奶牛的生产寿命达到最低点24.9个月,2012年开始反弹。这可能是由于基因组检测的广泛应用,该技术于2009年首次面世。
加拿大奶牛的淘汰年龄也呈现下降趋势,从1997年的66个月下降到2019年的59个月。在荷兰,奶牛的淘汰年龄一直相当稳定,波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和环境政策导致的。在1997年,每头奶牛平均产犊3.3次,日产奶量23.8千克,66.6月龄时被淘汰。在2021年,这些指标分别为3.7次、29千克和72.7月龄。
新西兰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牛群血统,但其生存能力(衡量寿命的指标)却在不断下降。自2006年以来,6—9岁牛只的存活率一直在下降。丹麦则与此相反,从1990年到2018年,奶牛的平均生产寿命有所提高,特别是荷斯坦牛和丹麦红牛。
未来的机会
在过去,对盈利能力的追求推动了牛群管理工具的发展。在未来,消费者对环境可持续性和动物福利的关注也将发挥推动作用。
解决这些问题的机会已经存在。荷兰科学家分析了奶牛长寿性与经济表现的关系,发现寿命较高的牛群在经济上的表现不一定比寿命较低的牛群更好。
这意味着牧场可以继续改善奶牛的长寿性,在不损失生产性能的情况下,还可以同时优先考虑动物福利和环境影响,Orsel表示。
加拿大的一项研究认同这一观点,并指出,牧场积极的改善奶牛的长寿性,减少乳制品行业的环境碳排放,总体上有助于证明动物源食品生产是可持续的且合理的。
加拿大研究人员继续说:“奶牛被动淘汰的最常见原因与健康问题有关,这使人们对奶牛养殖福利产生了疑虑。”
Orsel指出,作为一个行业,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从社会角度来定义福利,并达成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她接着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担心奶牛是否在变老。他们想知道它们是否痛苦,是否过得好。”
在这方面,消费者和生产者是一致的。减少被动淘汰率,改善奶牛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是双赢策略。
通过将奶牛的长寿性看成是“优化天数”,而非“延长天数”,我们可以重塑对奶牛长寿性的期望,并进一步完善乳品生产行业的管理,这也是世界上最高效的食品生产行业之一。
(养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