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9版:养殖/牧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种养联盟”信息沟通平台发布

■“种养联盟”信息沟通平台启动仪式

■大会现场

□文/图 本报记者 封斌

5月22日,第十一届中国粗饲料大会在京召开。大会在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粗饲料技术委员会、中国种子协会青贮分会的支持和指导下,由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主办,科迪华农业科技承办,来自青贮种植行业、畜牧行业以及乳业相关企业代表和专家齐聚一堂,共话未来。

本届粗饲料大会推出了国内首个“种养联盟”信息沟通平台,以打通种养两端通道,推进种养结合和控本增效,提高牧场竞争力,推动青贮种植和畜牧业的长远发展。

促进种养协作,产业链协同发展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邓光联表示,“2022年,全国青贮玉米播种面积已超过4600万亩。预计不到十年,达到1亿亩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我们国家畜牧业和肉类食品缺口较大,所以预测青贮行业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过去十年间,本地青贮和下游畜牧业的产量和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在生产和经营效率上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差距。”科迪华农业科技大中华区总裁郑子勤表示,“我们在继续引进和发展创新技术,推动产量质量提升的同时,还要着手优化产业链并革新协作方式,通过更加平台化的共享模式,推动整个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实现降本增收。”

本届粗饲料大会倡导的“种养结合”理念,旨在通过对产业链的协作方式进行结构化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经营能力,从而有效应对下游乳制品消费市场需求长期持续扩张和上游饲料种植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之间的结构性成长瓶颈。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较2013年增长67%,同期人均奶类消费量增长23%,国内消费市场对乳制品和肉类的消费需求在未来十年仍将稳步增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确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分别保持在85%左右和70%以上的目标,对优质饲草的需求总量将超过1.2亿吨,目前尚有4000多万吨的缺口。

而与此同时,当下国内牧场面临着短期内消费疲软、大宗饲料原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导致牧场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的挑战。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可持续运营已成为国内牧场亟待突破的难题。但如果不断压低青贮玉米收购价,青贮饲料的高质量无法实现,种植户也无法长久坚持。

邓光联表示,“青贮的订单生产是一个问题,因为青贮玉米在青苗时就需要收割,如果专门种了青贮却没有牧场收,那就全浪费了。所以一定要提前拿到订单,要把畜牧业端和农民端这个产业链打通。”

种养结合不仅是青贮种植行业上下游应对短期经营环境压力的方法,同时也是种植、畜牧和乳业整个产业链通过迭代协作方式,为未来打造持续共赢经营模式的重要手段。

记者了解到,此次全新上线的“种养联盟”信息沟通小程序将为青贮种植户和牧场养殖户提供发布和浏览青贮相关出售及收购信息的平台,以直接、透明的信息对接帮助牧场养殖户找到高质量的青贮饲料原料并控制成本,也便于青贮种植户提前按需规划,稳定收入。

“种养结合是产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科迪华农业科技种业市场总监王春林表示,“在美国,绝大部分专业化养殖场均是种养一体化,即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青贮玉米,用自己种植的青贮玉米养殖自己的奶(肉)牛,其好处在于这种模式能实现种、养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我国从粗饲料种植到下游乳业的整个产业链一直以来是‘种养分离’的模式,和发达国家相比,供需信息不对等和双方利益的分配错位等问题带来了影响行业运行效率和运营成本的挑战。”

持续提质增量,保障饲料安全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粮经饲统筹”以来,原农业部已选择十个省区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了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将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启动实施增草节粮行动,继续实施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等政策,支持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等优质饲草。

十年来,我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已增加近10倍,先锋公司在2013年首次提出的青贮玉米中的干物质和淀粉含量达到“双30”,也已成为国内青贮玉米收储的基本标准。中国粗饲料大会也为行业引入了大量新理念和新技术,从青贮全过程管理,到提高青贮有氧稳定性的“布氏乳杆菌”;从青贮最佳收获处理方式,到压坑管理和添加剂的使用,这些技术中的大部分已经在牧场的经营和提效中发挥出了显著的作用。

而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步伐也不会停止,从2021年到2030年,全球玉米青贮饲料市场将以7.8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在中国,青贮生产对于维系下游畜牧和乳业健康发展的意义更加突出,每年青贮和各类饲料的进口和本地生产需求极为旺盛。

王春林表示,“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持续稳定和高质量的粗饲料供应,青贮饲料是牧场的当家饲料,一头连着种植,一头连着养殖。经过十年的努力,中国奶牛的平均单产已经从5—7吨稳步上升到9吨以上。这与十年间粗饲料行业不断提高产能和品质标准息息相关。持续稳定和高质量的粗饲料本地化供应,是助力牧场控本增效的有力手段。”

推动种、养两端的协作,是行业可持续发展长期面临的课题。此次中国粗饲料大会在这方面率先行动为行业的发展进行探索,并发出倡议。未来中国粗饲料大会将继续传播先进技术理念,致力于推动“种养联盟”平台的建设,助力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