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11版:疫病防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李永霞

随着我国养殖模式的改变,规模化养殖场成为养殖业的主力军。整个行业动物饲养管理水平及疫病防控理念也不断提升,坚持“预防为主,养防结合”。因此疫苗免疫防控成为控制疫病暴发的关键要素。

疫苗是人类长期以来与疫病斗争的智慧结晶,科学使用疫苗能够预防烈性传染病的暴发,进而减少经济损失,是养殖业的福音。而在临床使用疫苗过程中,由于免疫措施、免疫技术不到位,有时会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后畜禽还存在隐性感染或疫病发生等情况。为保障动物健康,应注重免疫细节操作,做好疫苗接种,提高畜禽自身免疫抗病力,减少疫病发生。

一、优质的疫苗

疫苗质量的好坏、类型是否合适对免疫接种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选择、使用疫苗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匹配疫苗

应详细了解本地动物疫病流行状况,选择使用制苗毒株与流行毒株相匹配的疫苗。目前动物疾病的种类繁多,即便是同一种疾病,有的疾病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血清型。一般而言,一种疫苗只能预防和控制一种疾病,同一种疾病,若血清型不同,疫苗的保护效果也会差距很大,某些甚至压根没有保护效果。因此,在选择疫苗的时候,首先要确定疾病的种类和其相应的血清型。其次,还要根据疾病的流行特点,包括流行强度、疾病的周期性、季节性、被免动物的品种、年龄以及饲养场畜禽的具体情况。选择与这些情况对应的疫苗,免疫才会达到预期效果,起到应有的作用。

2、安全有效疫苗

免疫接种疫苗时,要选择安全和免疫效果好的疫苗。在选择活疫苗时,要选择毒力温和但同时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疫苗。因为这样的疫苗不仅产生的免疫反应轻,同时又能保证较好的免疫效果。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应答和反应性与制苗菌、毒种毒力和免疫原性有关。在选择灭活疫苗时,除了要注重免疫效果外,同时还需要注重疫苗的安全性问题。虽然,制造灭活疫苗的细菌、病毒毒株灭活后无感染性,但是因为佐剂或疫苗纯度等问题,免疫接种后同样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要选择有雄厚研发实力企业所研发生产的疫苗。

3、疫苗储存

疫苗属于特殊生物制品,对保存有严格要求。冻干疫苗一般-15℃或-20℃以下保存,灭活疫苗及疫苗专用稀释液一般2℃—8℃保存。采购疫苗后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保存,反复冷冻保存的疫苗及破乳的灭活疫苗禁止使用。

4、疫苗稀释

免疫前先将疫苗恢复至室温后再稀释。冻干疫苗一般使用疫苗厂家配备的专用稀释液;没有专用稀释液的使用0.9%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稀释,禁止使用自来水、凉开水、纯净水进行稀释。

二、科学免疫

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规定的免疫方式及要求进行免疫,确保足够数量的疫苗液注入(吸入、刺入)动物体内。考虑到疫苗液注射后可能存在从针孔溢出等,建议适当增加免疫剂量。

免疫方式:

1、肌肉注射免疫

选择肌肉比较丰满的地方,猪、牛、羊主要在颈部两侧,禽类在胸肌或大腿肌肉,其他牲畜可选择臀肌和内侧股肌部位。

2、皮下注射免疫

一般选择动物颈部,能用手指捏起的,可用手指捏起动物注射部位皮肤,形成双层褶皱,接近平行状态进针,将疫苗注入捏起褶皱皮下;不能捏起时可选用较长注射针头,接近平行状态进针,将疫苗注入动物皮下。

3、皮内注射免疫

左手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使其隆起,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食指固定针柄,尽量平行刺入皮内(针头与皮肤呈5°角进针),待斜面完全刺入皮肤后,缓慢均匀注入疫苗,使局部形成一个圆形隆起的皮丘或小疙瘩。皮内注射不能太快,因为皮内注射阻力要比皮下、肌肉注射时大,疫苗不容易推进。

三、合理免疫密度

1、应免尽免

适合免疫动物要确保免疫率达到100%。不适合免疫动物要准确记录,能进行免疫后要及时补充免疫,确保群体免疫率常年维持在 90%以上。首次免疫后需进行强化免疫的动物,到期后要及时进行免疫,以确保动物机体达到最佳效果。

2、监测免疫效果

免疫后,养殖场需适时采血进行免疫抗体检测,进而了解免疫效果,以掌握畜禽抗疫病能力。如猪口蹄疫首次免疫后28天,牛、羊口蹄疫首次免疫后21天,小反刍兽疫首次免疫后28天采血进行免疫效果检测,以评价免疫效果。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制定年度监测计划定期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抗体水平高低确定适宜免疫时间。

四、正确用药

动物注射疫苗后的效果受较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在确保疫苗质量、免疫操作等时也要考虑药物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免疫前、后一周内不要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具有免疫抑制效果的药物。可在饲料、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提高免疫动物的抗应激能力,使动物免疫系统处于较佳免疫应答状态,促进免疫抗体的生成。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