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声音

做好牦牛乳加工 助力甘南经济发展

——访国际乳品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名誉主席宋昆冈

“牦牛是中国青藏高原独有畜种,自古以来就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和经济地位,是农牧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和生产、生活资料。”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原理事长、国际乳品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名誉主席宋昆冈表示,相对于来自牦牛的其他产品,乳是最具有经济价值的,可占总收入的60%。因此,做好牦牛乳加工,把牧民生产的生牦牛乳最大限度地变成商品,提高附加值,对于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甘南州是我国牦牛乳产业的重点区域。2022年,甘南州有牦牛137.4万头,产奶量11.9万吨;牦牛乳加工企业6家,主要产品有婴幼儿配方粉、成人配方粉、液体乳、干酪素、酪朊酸钠等,牦牛乳产量达13406吨,销售总收入4.011亿元。

宋昆冈表示,近年来,甘南州牦牛产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资源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其主要原因是产奶量低,商品率低;原奶收集、质量控制难度大;产品结构单一,市场拓展速度慢。所以,今后甘南牦牛乳产业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议改善泌乳牛饲养条件、实施补饲措施。适当补饲精饲料、优质牧草,增加蛋白质、能量饲料的摄入,提升泌乳牛的营养水平,延长泌乳期,增加产量。

二是建议改善挤奶设施条件。建设挤奶平台,硬化地面,设置贮水设施,增加消毒用品,在挤奶前对牛乳房进行清洗、消毒。有条件的,应探索机械挤奶,添置冷却降温、保温贮乳设备。实行每天两次、定点定时收奶,运奶车配备冷却设施。

三是优化产品结构,扩大消费市场。特种乳有着各自的风味及营养特点,有长期形成的销售区域和消费群体。所以牦牛乳加工要既符合自身的特点,又要适应消费者的习惯和需求。

重视面临的新挑战

开拓奶业发展新局面

——访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胜利

“今年,乳业人有这样一个共识:今年是行业自2008年以来高速发展过程中形势最严峻的一年,奶业面临阶段性困难。”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

根据今年国际奶业生产和价格形势及我国牦牛乳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现状,李胜利提出以下几条对策建议。

一是稳收奶、稳奶价。指导龙头企业主动化解市场风险,稳定生鲜乳购销秩序,鼓励各省继续实行生鲜乳收购指导价,指导主产省区分大牧场和中小牧场实行指导价,适当保护中小牧场,加强落实监督;鼓励养殖企业主动淘汰低产奶牛;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与规模化牧场适当减缓奶牛场建设速度。

二是加大产业扶持。协调金融机构为奶牛场提供中长期低息或贴息贷款,缓解奶牛场现金流压力,鼓励扩群资金向纾困资金转移,提高青贮收储补贴;继续推行原奶喷粉补贴并适当延长补贴月份;研究出台奶价保险、奶粉收储等政策。

三是拓渠道。推进奶农开展乳制品加工试点。鼓励和连续扶持有条件的奶农在确保质量安全的条件下,依靠自有奶源有序发展乳制品加工,推动奶牛养殖向乳品加工和流通领域拓展,拓宽原奶销售与牧场增收途径。

四是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依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与奶业大省的奶牛创新体系,发挥国家和省级体系的技术优势,深入基层了解生产中的问题,开展技术服务;推广节本增效实用技术,解决奶牛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五是做好短期政策调整和产业素质提升的长期引导。短期纾困政策包括:奶价保险、提高粗饲料收储补贴、种养结合补贴、过剩生鲜乳生产奶酪/大包粉补贴等。长期引导政策包括 :“一体化”发展、种业振兴、“两病”净化、智能化、种养结合、特色乳制品开发等产业提质升级。

大力提高牦牛乳产品的综合利用程度

——访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于景华

“我国是牦牛养殖主产国,现有牦牛存栏量1620多万头,占世界牦牛存栏总数的90%以上。我国牦牛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于景华表示,甘南州应充分利用优势,大力提高牦牛乳产品的开发及高价值利用。譬如,可以加强对牦牛奶蛋白粉、牦牛奶风味奶片钙片、牦牛乳奶酪、牦牛乳酸奶、牦牛奶产品副产物等的开发,针对不同人群开发营养配方,进行风味调配,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开发出受消费者喜爱的健康奶品。

于景华介绍,牦牛乳含有多种营养或非营养元素,包括蛋白质、脂质、矿物质、乳糖和重要氨基酸等功能性和生物活性物质。牦牛乳中酪蛋白占总蛋白质的60%以上,乳清蛋白比例较牛乳更高;牦牛乳酪蛋白中β—酪蛋白含量较高,αs1—酪蛋白含量较低,更接近母乳酪蛋白组成;牦牛乳的乳铁蛋白含量比牛乳高出约30%,骨桥蛋白含量也高于牛乳;牦牛乳制品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能提供日常必需和非必需营养素,并具有许多潜在健康益处。

对于牦牛乳产业高质量发展,于景华建议:一是要明确牦牛乳特有组分。利用先进分析技术,进一步深度挖掘牦牛乳中的耐缺氧和抗疲劳等功能因子,并对其进行营养功能学评价,明确其作用机制。二是增加牦牛乳的综合利用。通过综合利用酥油、奶酪等生产副产物,丰富现有牦牛乳制品,衍生牦牛乳价值,提升其使用价值。三是加强技术支撑研发牦牛乳特色产品。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牦牛乳制品,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丰富文旅产品拓宽产品销路。四是支持地方特色牦牛乳制品发展。增加对地方企业特色牦牛乳制品研发的支持投入力度,完善法规建设,促进牦牛乳产业的发展。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