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7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声音

未来中国牛奶消费

温和增长趋势不变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乳制品进口国,也是最大的活牛进口国,还是仅次于日韩的苜蓿草进口国,更是世界最大的全脂奶粉进口国,我国奶业和国际奶业形势密不可分。日前,全球乳制品和奶价均不同程度下降,世界奶业的周期性也在动荡当中,欧盟包括整个美国、新西兰奶价都在下降。”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表示:“中国奶业和世界奶业周期基本上重叠在一起,只不过我们比他们快一点,我们奶价去年跌,但是欧盟和新西兰今年开始跌。”

对于行业面临的阵痛,李胜利建议,有必要建立产业宏观监测和预警引导机制,利用大数据平缓养殖周期,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从长周期来看,奶业是朝阳行业。李胜利信心坚定地说:“未来中国牛奶消费温和增长趋势不变,中国GDP增长,牛奶肯定会增,2025年中国需要牛奶供应量是6000万吨。同时,国家一些政策的改变能使我们自有奶源更好发展。”

我国奶牛育种

将步入4.0阶段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系主任、国家科技部“十四五”奶牛育种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孙东晓

“随着生物育种和大数据育种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和应用,育种将会步入4.0阶段。”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系主任、国家科技部“十四五”奶牛育种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孙东晓表示,目前我国奶牛育种技术在国内外都是处于一个育种3.0阶段,即基因组选择阶段,就是把高密度的芯片利用基因组基因信息进行评估。

孙东晓表示,尽管到目前为止,我国育种已建成全国DHI测定中心、DHI标准物质制备实验室、全国奶牛数据中心等奶业育种技术体系的主要框架。但是也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我国核心种源仍然自主率偏低,表现在育种核心群小,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小,评估准确性有待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此,孙东晓强调说:“自主设计我国奶牛中高密度SNP与育种芯片非常必要,同时我国奶牛高产、优质、高效、健康性状基因挖掘与育种价值验证也十分必要。”

奶牛个体饲料转化率

是实施改良的核心

——荷兰奶牛饲料效率基因改良项目创始人 皮特·范·古尔

“从全球来看,牧场可变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是饲料成本,未来几年饲料成本仍然会上涨。提高饲料效率可以有效地提高牧场收入和降低成本,同时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荷兰奶牛饲料效率基因改良项目创始人皮特·范·古尔指出,提高饲料效率需要建立全面的测定与记录体系,对生产牛奶的每千克产量、奶牛个体饲料转化率、饲料采食量、体况评分、健康性状、甲烷排放等相关数据进行准确测定。

皮特·范·古尔表示,奶牛个体饲料转化率是实施改良的核心。更高的饲料效率对于奶牛的优选优育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后裔性能验证,饲料转化率育种值具有高可靠性。同时,种公牛更高的饲料效率育种值能带来后代更高的饲料利用效率。而且饲料效率基因选育可以显著降低甲烷排放,实现更可持续的牛奶生产。

对此,皮特·范·古尔提出,实施饲料转化率基因选育,选择最佳饲料效率基因潜力种公牛,这对于奶农应对全球行业挑战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奶农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且还将实现更少的排放。

牧草工厂化

将有效支撑牧草种业振兴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党委书记 杨其长

面对如何降低饲料成本、提升动物健康、稳定生产、不受气候影响等行业热点问题,来自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其长提出关于未来牧草生产的探索和想法——植物工厂,即实现从种子到农产品全程工厂化。

目前,植物工厂在食物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由于能源和运营成本下降,推广和普及速度进一步加快。杨其长表示,中国是植物工厂发展最快的区域,我国现在已有250座以上大型植物工厂,未来拓展到牧草工厂化,能够为牧草育种提供重要支撑,能够大幅缩短作物生育期,可为牧草育种产业提供重要手段,有效支撑牧草种业振兴。

耕地种草

要因地制宜开展套作、混播模式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英俊

现如今,面对优质饲料供给能力较弱、优质饲草缺口相对较大、现有耕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因地制宜增加饲草的产量呢?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英俊提出,首先,需要一个高产优质的品种,而且在中国不仅高产优质,还要抗逆性好;其次,在种子扩繁、栽培管理、生产模式、产品加工、机械设备方面均需要变革。

“我们国家如果要想在耕地里种草,我认为需要做套作、混播这些模式。”张英俊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区域气候条件和种植需求,研发适宜的套作种植模式。

种植新模式

提升饲草生产经济性及效益

——法国塞伦斯公司/市场部经理法比安·蒙梅亚斯

“牧场自产饲料对于维持利润和竞争力至关重要!”法国塞伦斯(CERIENCE)公司/市场部经理法比安·蒙梅亚斯结合欧洲以及法国的做法,分享了他们提升饲草生产的经济性以及经济效益的实践经验。

法比安·蒙梅亚斯详细介绍了两种种植模式,一是利用互补型草种使草地饲草产量最大化、提高饲草的持久性,如羊草、苜蓿等。这样做既节约了氮肥,降低了农场主生产成本,又能很好地储存氮,从而增加土壤当中的氮含量,促进作物生长。同时,在使用各种草种混合去种植的时候,它的持久性更好,而且不需要除杂草,杂草和作物之间不会进行相互竞争。二是进行混合种植。通过混合种植模式,所产生的饲草平衡性较好,其中的能量和常规饲草一样,但是蛋白质含量更高,并可直接用于动物采食。法比安·蒙梅亚斯说,相较于单一饲草,将持久性更好的饲草进行混播,可以带来更大的收益。同时,由于每年的气候都是不同的,使用不一样的草种,还可以保证始终有一个草种可以适应相应环境,从而保证当年的饲草产量,带来更高的饲料价值。

(本报记者 封斌 实习记者 赵博)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