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11版:疫病防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牛恶性水肿的防控技术措施

□范伟兴

牛恶性水肿是由梭菌属病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创伤性传染病,其特点为伤口局部发生急性炎性水肿,并伴有发热和全身性毒血症,各个品种、年龄及性别的牛均可感染,主要因创伤(如分娩、去势、刺伤、骨折、注射等)发生感染,一般为散发。

1、病原特点

该病的病原为腐败梭菌、水肿梭菌、魏氏梭菌和溶组织梭菌等革兰阳性大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存在于土壤及动物消化道等,菌体弯曲或正直,两端钝圆,在无氧条件下繁殖,在体内外都能形成粗于菌体的梭形芽孢,位于菌体的中央或近端。芽孢的抵抗力很强,需要20%漂白粉或3%—5%火碱等强力消毒剂才能杀灭。

2、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在哺乳动物中的暴发以牛、羊、马等较为常见,各个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牲畜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多为散发,外伤是造成牛恶性水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减少皮肤损伤。此外,在牛的去势、分娩或注射等过程要做好皮肤及工具的消毒工作,避免伤口感染。

(2)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约12—72小时,病牛初期食欲减退,体温升高,伤口皮肤周围发生炎性水肿并迅速扩散蔓延,尤其在皮下组织疏松处更为明显。病变部位初期坚实肿胀、灼热疼痛,后变柔软并无热无痛,触诊水肿部位有轻度捻发音。随炎性气性水肿的急剧发展,患病牛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可达41℃—42℃,呈稽留热,呼吸困难,脉搏细数,心跳增速,眼结膜和口腔、阴道黏膜黄染发绀,偶尔伴有腹泻,多在1—3天死亡。如分娩时感染,则在产后3—5天内阴道流出不洁的红色恶臭液体。阴道黏膜红肿、增温,会阴水肿,并迅速蔓延至腹下、股部。如去势时感染,多在手术后2—5天内发病,阴囊、腹下发生弥漫性炎性水肿,疼痛,并伴有全身症状。

(3)病理变化

切开患病牛的局部病灶,肿胀部位的皮下组织及肌间结蹄组织被大量腐败酸臭味道的污黄色或红褐色液体浸润,同时常含有少量气泡,其创伤切面颜色发白,肌肉呈砖红色或暗红色,患病牛肺脏、肝脏、肾脏以及心脏部分常存在淤血等病变,且腹腔和心包腔积有大量液体。

(4)鉴别诊断

牛恶性水肿应与牛气肿疽、牛巴氏杆菌病和牛炭疽进行类症鉴别诊断。牛气肿疽表现局部肿胀,初热痛,后冷软无痛,按压有捻发音,体温高(41℃—42℃),绝食,呼吸困难。但牛气肿疽仅黄牛多发,马、骡不感染,与分娩或创伤无关,多发生于四肢上部肌肉丰满部位,有明显的捻发音,叩诊发鼓音,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的酸臭液体,有跛行。病变组织、渗出液或心血等培养后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无荚膜、周身有鞭毛的大杆菌,有芽孢,呈纺锤形或汤匙形。牛巴氏杆菌病表现体温高(41℃—42℃),肿胀初热痛,后变冷,痛减轻,呼吸困难。但牛巴氏杆菌病多发生在咽喉、胸前,硬固热痛,肿胀部呈出血性胶样浸润,无捻发音且无气体产生。病变组织、渗出物或脓汁等涂片可见两极浓染的小杆菌。牛炭疽一般呈地方流行,多发生于喉、颈、腹下、肩胛、乳房等处,不会产生气体,按压不会发出捻发音,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呈焦油状,尸僵不全,尸体迅速腐败。血检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平直、呈竹节状、粗大带有荚膜的炭疽杆菌。

3、预防和控制措施

(1)预防措施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圈舍通风干燥,及时清扫舍内粪便及污染物,严格执行消毒措施,营造一个洁净养殖环境。合理配比干粗饲料,注意洁净卫生。该病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平时注意避免外伤,发生外伤则及时清创和严格消毒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在例行分娩助产、去势等常规手术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做好伤口处的护理工作,通过有效的消毒措施,避免伤口被病原菌所感染。

(2)控制与治疗措施

该病病程较短,发病须及早隔离治疗,切开——通气——消毒是早期治疗的基本步骤,手术切开后需清理腐败组织和渗出液,先用1%—2%高锰酸钾水或3%双氧水充分冲洗,再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接着在创伤伤口处涂抹浓度为20%的碘酊或撒上碘仿磺胺粉,必要时用浸有双氧水的纱布填塞引流,并于病健交界处皮下注入3%双氧水,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全身治疗。治疗期间要注意补液、强心、解毒、防酸中毒等等。补液可用浓度为25%的葡萄糖溶液500毫升,强心可用林格氏溶液1000毫升,酸中毒常用碳酸氢钠(浓度为5%,使用剂量500毫升)。对患有恶性水肿的病死牛严禁食用,应深埋或者焚烧等无害化处理,以防其病原形成芽孢而造成长期污染。对已经被污染或者可能受到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采用20%的漂白粉溶液或3%—5%的火碱溶液等强力消毒剂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并烧毁粪便和垫草。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