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11版:疫病防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夏秋交替,谨防奶牛两种传染病

牛流行热

奶牛流行热又叫“三日热”或“暂时热”,由流行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蚊蝇和空气传播。多发生于8—10月份,特别是夏秋交替时节。

此病发病快,传播迅速,传染性强,如隔离措施不到位,会引起全场牛染病。此病易引起怀孕母牛流产,造成奶牛产奶量急剧下降,对生产影响极大。因此,防治该病养殖者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控制。

症状:突然高热,体温高达40℃—42℃,持续2—3天。心率过速,喘气、眼发红、流泪、泡沫状线性流涎,肺水肿,肌肉振颤,不食,不反刍。有的患牛会出现腹泻、胃肠出血、胃溃疡、便血,有的患牛会表现神经症状,肢蹄无力、脚跛,继而发生瘫痪,或心脏突然停止。怀孕母牛出现流产、早产现象。

预防:每年5—6月份接种奶牛流行热疫苗,能够有效地预防流行热。因不属于重大动物疫病,不属于国家强制免疫传染病,疫苗需要每年2—3月份自行跟生产厂家预订。

治疗:对此病病毒无特效药,以对症治疗为主。只要治疗及时处置得当,病牛2—3天可治愈。但慎用兴奋类药物,只有在病牛心脏出现衰竭、呼吸抑制的情况下方可使用兴奋药。静脉输液液流速度要缓慢,不能急于求成,液速快加重心脏负担,易引起牛死亡。

牛流行性感冒

牛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发,但以天气骤变的早春、晚秋和寒冷的季节多见。

病毒主要存在于呼吸道黏膜细胞内,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向外界,以空气飞沫传播。突然发生,传播迅速猛烈,呈现流行性,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无年龄、性别和品种区别。

症状:发热、咳嗽、全身衰弱无力,呈现不同特点的呼吸道炎症。病牛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反刍减少,咳嗽,呼吸加快,流涎流涕,眼结膜发炎。体温有所升高,一般无死亡,病程7—8天。

治疗:对症治疗,用清热解毒中药制剂加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也可用冰针与头孢王肌注。(据《农业科技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