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11版:疫病防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奶牛炭疽防控的技术措施

1、病原特点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都能感染,其中牛、羊、马等草食动物最为易感。人主要通过接触患炭疽动物及其污染制品、环境感染而患病。炭疽杆菌在体外12℃—42℃的条件下可形成芽孢,对外界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几十年而保持传染性。炭疽杆菌是专性需氧的革兰氏强阳菌,体外培养常呈链状,体内则呈两个或较短链状排列。炭疽杆菌菌落较大,直径约0.3—0.5厘米,呈白色或灰白色,不溶血,表面粗糙,呈毛玻璃样,表面如奶油样粘稠。营养型菌体大,长3—5微米,宽1微米,在对数生长末期菌体中央会出现椭圆形芽孢,但不形成膨胀的孢子囊。

2、诊断要点

(1)宿主与感染途径

炭疽杆菌宿主非常广泛,能感染大多数家畜和野生动物,以牛、羊、马等食草动物最为易感,人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被炭疽杆菌污染的副产品,如肉、皮、毛和羊毛等感染。传播途径包括皮肤、摄入、吸入和注射,其中皮肤传播占全世界大多数(95%)病例。动物因摄入芽孢或被吸食过炭疽感染动物或尸体的吸血昆虫叮咬后发生感染。自然界炭疽流行周期特点是孢子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野生食草动物和牲畜会在放牧时通过消化道接触到土壤中的炭疽杆菌孢子受到感染,并在死亡和分解时将孢子返回土壤,由于家畜和野生食草动物经常共享放牧地,野生动物感染可导致牲畜和人类的下游感染。

(2)流行特点

炭疽是一种典型的土壤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6—9月为发病高峰期,多发生在雨水多的季节和年份或洪涝灾害之后,一般呈地方性流行,对人畜威胁很大。主要临床类型为皮肤炭疽,少数为肺炭疽和肠炭疽,可以继发败血症及脑膜炎。皮肤炭疽病死率较低,其他各型炭疽的病死率均较高。

(3)症状与病变

炭疽死亡动物最常见病变为全身性败血症,伴有脾脏高度肿胀达正常数倍,脾髓呈黑紫色,可视黏膜发绀、出血。血液呈暗紫红色,凝固不良,粘稠似煤焦油状。皮下、肌间、咽喉等部位有浆液性渗出及出血。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潮红。

疑似炭疽患病或死亡动物,应针刺耳部或尾根部采血1—3毫升,或者抽取病变部水肿液或渗出液以及天然孔流出的血性物,放置于无菌采样管中。取少许血液或组织液直接涂于载玻片上,自然干燥后火焰固定,革兰氏染色鉴定。

3、预防和控制措施

(1)预防

炭疽芽孢杆菌不具有侵袭性,需经伤口感染。兽医和其他动物从业人员在处理疑似炭疽动物尸体病料时应戴乳胶手套并穿防护服,切勿揉擦脸部或眼睛。胃肠型炭疽只有在食用了感染炭疽动物的肉后才会发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于减少感染十分重要。

疑似炭疽病料标本的涂片、染色和镜检,以及灭活材料的PCR试验和沉淀试验操作应在BSL-2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培养操作应在BSL-3实验室进行。推荐长期从事炭疽诊断的专业人员接种炭疽疫苗。当前美国批准的预防炭疽感染疫苗是炭疽吸附疫苗(anthrax vaccine adsorbed,AVA),AVA免疫程序复杂难以保证不同批次间的一致性,而皮上划痕的炭疽弱毒疫苗不能精确控制接种量,且存在感染风险。因此现行的人用疫苗均有一定局限性,CpG佐剂疫苗AV7909、噬菌体T4联合疫苗等有可能研发成为新一代更安全更有效的炭疽疫苗。所有可能受污染的物品应彻底灭菌处理,可能受污染的环境应消毒处理。

(2)控制

炭疽病呈零星散发时应对患病动物作无血扑杀处理,对同群动物立即进行强制免疫接种,并隔离观察20天。对病死动物及排泄物、可能被污染饲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动物舍进行严格彻底消毒。疫区、受威胁区所有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炭疽病呈爆发流行时(1个县10天内发现5头以上的患病动物),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人民政府在接到封锁报告后应立即发布封锁令,并对疫区实施封锁。

炭疽动物尸体处理应结合远离人们生活、水源等因素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就地焚烧。如需移动尸体,则先用5%福尔马林消毒尸体表面,然后实施搬运,并将原放置尸地及尸体天然孔出血及渗出物用5%福尔马林浸渍消毒数次,搬运过程避免污染沿途路段。焚烧时将尸体垫起用油或木柴焚烧,要求燃烧彻底。无条件进行焚烧处理时也可按规定进行深埋处理。

(范伟兴)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