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由《证券日报》社主办的第五届乳业资本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绿色低碳、数智赋能”为主题,围绕中国奶业及乳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细分赛道奶酪、益生菌产业经历的快速发展,行业面临的转型升级、产品创新及品牌打造等话题展开讨论。
数智化进程积极推进
中国奶业和乳制品行业在数智化赋能下正经历着深度变革。新兴技术改变了行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研究发现,很多行业在数字经济融合中存在卡点和难点,但相对来说,乳业跟数字化融合的成熟度最高。”中国农垦产业发展基金副总裁殷琨表示。
数字化技术改变了奶业和乳制品行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卫岗乳业副总裁雒彦表示:“通过智慧化的物流、数字化订单系统,我们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智能化、数字化,借助数字化和电商渠道,公司从区域品牌走向全国化。”
越秀辉山数字化中心总经理王子丰表示,在近两年的整合后,越秀辉山已经实现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全覆盖。“借助北斗导航技术,40万亩地的耕种距离可以精确到厘米,土地利用率提高了超过2个百分点,2022年是辉山乳业产量最高的一年,而今年目前的产量已经超过了去年。”
伊利集团数字科技中心数字化规划总监孙丽表示,伊利有非常全面化的数字体系,有自己的算法团队,“我们坚定认为数字化转型一定是伊利核心竞争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点,所以会在上下游、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方面下功夫,甚至已经对外输出和分享数字化经验。”
殷琨认为,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数字技术叠加,一方面需要内在机制和文化的变革,另一方面需要借力更多合作伙伴,融合社会各界力量,包括数字工具各个生态企业的加入、下游全链条消费者运营数字企业的介入。未来乳业的数字化不仅是乳企的数字化,更是整个生态链条的数字化。
在数智化的作用下,中国乳企的价值正在被重构,重构背后的逻辑是产业链协同带来的成本下降。
现代牧业执行董事兼CFO朱晓辉表示:“现代牧业坚持成本领先的战略,随着效率的提高,公司公斤奶的成本跟国外的差距已经缩小到几毛钱。未来随着数智化进一步深入,饲喂成本、现金成本上都会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缩短和国际原奶价格的差异,进而提高产品竞争力。此外,产业链的延伸和协同将让整体成本下降,毛利空间打开以后,公司可以做一些价值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新品。”
北京和牧兴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智表示,数智牧业的核心目标是创造更多的价值,不再是单纯的一套系统,更多是嵌入式的、与业务紧密绑定、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未来会形成算法中心,这也是公司全力投入的地方。可以想象,在未来整个产业的流动、生产要素的流动、技术方案的研究和落地,都是通过算法来推动、数字来跟进、数字化结果来验证的。”
“中国乳业已经从单一产品竞争走向了全链条生态环节的竞争,我们在行业价值重构上主要做两件事。第一,乳业上游提质增效,目前还需要大量的工作来支撑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因为我们现在的整体奶源自给率是60%以上,要想达到70%,就要在近几年完成;第二,牧业上游往前溯源到整体奶牛的育种以及高质量的饲草,这是乳业消费端前端产业链要做的事,也是价值重构的基石。”殷琨表示。
奶酪本土化迎机会?
有着“奶黄金”之美誉的奶酪产业在国内已发展多年。不过,相对于咖啡、红酒、面包,奶酪在中国的普及推广以及产业成熟度依然很低。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1年,中国奶酪的市场复合增长率超过了30%,但是,2022年以及今年上半年急转直下,2022年奶酪品类的增速只有16%。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奶酪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国产奶酪能否迎来本土化发展?
海通国际证券董事总经理闻宏伟表示:“今年奶酪产业不太理想,一方面是大的消费力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场景的问题,奶酪产品在居家场景、消费零食类均呈下降态势,这与奶酪棒早期定位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看好的是奶酪品类的长期发展。”
牧堡(上海)食品科技常务副总经理岳泰广也同样看好奶酪市场,他说,面对奶酪市场下滑,部分企业选择放弃区域市场,或是放弃某些品类、渠道,但即便如此,公司也没有放弃奶酪棒这块市场。“近期我们做的年度战略规划里,提出了奶酪棒重新回归市场的问题。但重新回归市场要有一个支点,并不是盲目铺设。”
从产品层面来看,奶酪市场增速乏力的原因之一在于品类单一,目前儿童奶酪棒占据大部分奶酪企业营收的大半。
要在奶酪这个巨头云集的新赛道突出重围,产品快速迭代的能力是关键。奶酪博士创始人陈昱桦结合自身经验表示,奶酪博士的发展历程中有四个关键性决定,即上线“小圆奶酪”、推出高干酪比例奶酪棒、借助妈妈口碑传播成就新锐品牌和建造自有奶酪工厂。我国奶酪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起步阶段,以奶酪棒为主的“中国奶酪1.0时代”进入尾声,成人项的享乐型奶酪等多品类为支撑的“中国奶酪2.0时代”正在崛起。
酪神世家创始人郭本恒亦认为,奶酪棒仅仅是奶酪行业发展的开端,产品形式也必将迎来升级换代。
从全球销量分布来看,西方欧美国家为奶酪主要消费市场,亚洲、中东等地区奶酪消费具备发展潜力。尽管过去十年中国奶酪行业快速发展,但餐饮渠道仍然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在零售端渗透率仍然不足。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产品创新走本土化路线将是国产奶酪产业的新机遇。
满足“中国胃”是奶酪产品始终如一的目标。妙可蓝多相关负责人表示,奶酪产品的后续发展需要与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结合起来,在这个基础上,将奶酪创新成更多、更不同的奶酪美食,才能更受消费者喜欢。“比如现在的茶文化、咖啡烘焙热潮等,和奶酪结合起来成就了水果奶酪茶、芝士奶盖、生酪拿铁等产品。”
益生菌市场格局生变?
有着酸奶“芯片”之称的益生菌产业,近年来市场扩容速度非常迅猛。根据BlueWeave机构数据,2022年全球益生菌市场规模达到602.3亿美元,预计从2022年到2030年,全球益生菌市场将以8.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8年达到934.9亿美元。
面对巨大的益生菌市场,不少企业加入到益生菌赛道中。在A股上市公司中,除了益生菌第一股科拓生物外,健合集团的合生元益生菌也已经被消费者所熟知。此外,均瑶健康、蔚蓝生物、福瑞达、安琪集团等公司也纷纷布局益生菌产业。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曾经占据优势的进口益生菌,面对与国产益生菌品牌的竞争,市场格局是否会发生变化?而对于益生菌企业而言,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细分领域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是当前益生菌企业的共同课题。
均瑶润盈生物副总经理孙江伟表示:“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意大利人均益生菌的年度消费超过10美元,美国超过7美元,中国只有0.4美元,国内益生菌行业有充足的成长空间。”
IFF Health亚太区战略市场和产品管理总监陆涛表示,随着益生菌产品市场规模的扩张,更多的消费者开始主动关注益生菌,并逐渐认可其背后的健康益处。
一然生物董事长赵林森介绍,近年来,益生菌行业呈现猛烈增长态势。益生菌的应用不仅局限于乳业,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微生态活菌在农业种植、养殖及环境治理等领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益生菌在营养健康类产品中的应用场景也出现多元化。
“益生菌行业是非常健康的行业,益生两个词直接传递给消费者的就是这个产品对你的健康是有益的。”恒天然益生菌事业部负责人王乐濛表示,公司从最基础肠道健康慢慢做到不同功能的细分,如免疫、皮肤、体重管理、女性健康等。
“消费者对于酸奶品类的认知比较多,但是真正益生菌的乳品绝不仅限于酸奶中发酵菌株,在更多的乳品产品类型中的应用,有非常广阔想象空间,对乳品品牌有更多加持。”锦旗生物研发中心总监郭新梅认为,益生菌在乳企这个大的赛道里,为产品的创新和盈利能力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乳品行业也给了益生菌更多的应用需求和资金加持,为技术和工艺创新提供资源,这将是一个值得想象和奋斗的领域。
面对中国益生菌市场近年来的扩张势头,陆涛认为:“随着消费群体扩容,加速了更多企业入局,市场的蛋糕要靠全产业链同仁一起做大、并互相成就,不管是国际企业还是国内企业,也不管是原料企业还是终端产品企业,大家都有长足的发展机会。”
益生菌已经成为当下行业的一个风口,吸引众多资本追赶。王乐濛表示,当前我们看到一些市场的过度宣传,对企业来说更需要修炼内功。在菌株研究方面,公司跟国外的几个研究机构做深度战略合作;对于新的菌株的功能方向方面,新菌的开发以及下一代益生菌的开发已经在做提前的布局。“企业要想在市场打造核心竞争力最核心的是临床研究,其次是应用研究,再者是消费者教育,让大家认识到什么是好的益生菌。”
郭新梅认为,企业研发在立足业绩增长的短期要求同时,还应考虑长远发展的深入布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做好产业化研究和技术突破;二要深入洞察消费者不断变化地的需求;三要加强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益生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链同仁共同努力。无论是原料把控、产品质量还是产品效果,都要尽可能做好,给消费者提供保障。”孙江伟说,在技术方面,把益生菌的突出研究成果传递出去,不过度夸大,不误导消费者,做到消费者使用后,相信和认可益生菌的魅力,这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才是有利的。
(综合新华网、《证券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