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11版:疫病防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牛副伤寒——沙门氏菌病的防控技术措施

□樊晓旭

牛沙门氏菌病又称牛副伤寒,是由沙门氏细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严重影响着母畜的繁殖和幼畜的健康。

1、病原特点

牛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鼠伤寒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或纽波特沙门氏菌所引起。此类细菌除对牛致病外,对其他的多种动物也有致病性。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生存数周或数月。对于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可达到消毒目的。

2、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病畜和带菌者是该病重要传染源,可由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病菌,污染水源和饲料等,最终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牛群。病牛与健康牛交配或用病公牛的精液人工授精可发生感染。此外,子宫内也可感染。有人认为鼠类可传播本病。人类感染该病一般是由于人与感染的动物及动物性食品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人带菌者也可成为传染源。临床上健康的牛带菌现象(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相当普遍。病菌可潜藏于消化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内。当外界不良因素使动物抵抗力降低时,在体内发生内源感染,病菌连续通过若干易感家畜,毒力增强而扩大传染。该病对于成年牛多发于夏季放牧时节,呈散发性流行,一个牛群仅有1—2头发病,第1个病例出现后往往相隔2—3周再出现第2个病例;但犊牛发病后传播迅速,往往呈流行性。下列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洪涝灾害,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和饮水供应不良;长途运输中气候恶劣、疲劳和饥饿、内寄生虫和病毒感染;分娩、手术;母畜缺奶;新引进家畜未实行隔离检疫等。

(2)症状

成年牛发病常表现高热(40℃—41℃)、昏迷、食欲废绝、脉搏频数、呼吸困难开始,体力迅速衰竭。大多数病牛于发病后12—24小时粪便带有血块,不久即变为下痢。粪便恶臭,含有纤维素絮片,间杂有黏膜。下痢开始后体温降至正常或较正常略高。病牛可于发病24小时内死亡,多则于1—5日内死亡。病期延长者可见迅速脱水和消瘦,眼窝下陷,眼结膜充血和发黄。病牛腹疼剧烈,常用后肢蹬踢腹部。怀孕母牛多数发生流产,从流产胎儿中可发现病原菌。某些病例可能恢复。成年牛有时可取顿挫型经过,病牛发热、食欲消失、精神委顿,产奶量下降,经过24小时后症状即可减退。还有些牛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仅从粪中排菌,但数天后则停止排菌。

对于犊牛,如牛群内存在带菌母牛,则可于出生后48小时内即表现拒食、卧地、迅速衰竭等症状,常于3—5天内死亡。尸体剖检无特殊变化,但从血液和内脏器官中可分离出沙门氏菌。多数犊牛常于10—14日龄以后发病,病初体温升高(40℃—41℃),24小时后排出灰黄色液体粪便,混有黏液和血丝,一般与病状出现后5—7天死亡,病死率有时可达50%,有时多数病犊可以恢复,恢复后体内很少带菌。病期延长时腕和跗关节可肿大,有的还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症状。

(3)病变

成年牛病变主要呈急性出血性肠炎。剖检或屠宰时可见肠黏膜潮红,常伴有出血,大肠黏膜脱落,有局部坏死区。腺胃黏膜也可能炎性潮红。肠系膜淋巴结呈不同程度的水肿、出血。肝脂肪性变或灶性坏死。胆囊壁有增厚,胆汁混浊,呈黄褐色。在病程长的病例,肺部有炎症区。脾常充血、肿大。犊牛病变可见急性病例在心壁、腹膜以及腺胃、小肠和膀胱黏膜有小点出血点。脾充血肿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有时出血。病程长的病例,肝脏色泽变淡,胆汁常变稠而浑浊。肺常有炎症区。肝、脾和肾有时会有坏死灶。关节损害时,腱鞘和关节腔含有胶样液体。

(4)实验室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只能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从病牛的血液、内脏器官、粪便或流产胎儿胃内容物、肝、脾取材,做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单克隆抗体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用来进行该病的快速诊断。

3、预防和控制措施

预防该病应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目前国内已研制出牛用副伤寒菌苗,必要时可选择使用。根据不少地方的经验,可应用自本场(群)或当地分离的菌株,制成单价灭活苗,常可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本病的治疗,可选用经药敏实验有效的抗生素,如土霉素等,并辅以对症治疗。呋喃类(如呋喃唑酮)和磺胺类(磺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药物也有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不同的药物。

沙门氏菌不但危害畜禽而且还可从畜禽传染给人。人类发病往往是因吃了病畜和带菌动物的未经充分加热消毒的乳肉产品而发生食物中毒。为了防止本病从畜禽传染给人,病畜禽应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屠宰检验,特别是急宰病畜禽的检验与处理。肉类一定要充分煮熟,家庭和食堂保存的食物注意防止鼠类窃食,以免被其排泄物污染。饲养员、兽医、屠宰人员以及其他经常与畜禽及其产品接触的人员,应特别注意卫生消毒工作。人食物中毒的治疗一般为樟脑酊或氢化可的松,脱水严重者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大多数患者可于数天内恢复健康。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