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扎根草原,为牧民致富谋良方

早晨,中国农业大学呼伦贝尔草地农业试验站的学生们分别驾驶着三轮摩托车,赶赴各自的实验小区,开始一天的科研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高文(左三)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如何获得标准土样。

在控制放牧试验平台,博士生徐民乐(左)和毛楠在观察羊的生长情况。

在草地改良试验平台,博士生格格(中)和当地牧民一起筛土样。

傍晚时分,徐民乐(左)和硕士生李忠霞到控制放牧试验平台喂羊。

徐民乐(右)和李忠霞在记录已经烘干的样本种类和重量。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硕士生贾子烨从土样中获取昆虫样本。

□修伯明 贾文颖

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的茫茫草原上,牧民们正忙着打草,割草机、搂草机、打捆机来回穿梭,留下一道道草带和一捆捆饱满的饲草,构成一幅别样的丰收图景。

“我们试验站已经成立10年了,重点进行退化草原修复、人工草地建植、放牧管理和饲草料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集成与创新,助推区域传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在位于陈巴尔虎旗特尼河农场的中国农业大学呼伦贝尔草地农业试验站,记者见到了试验站的负责教师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高文。

针对当地农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呼伦贝尔草地农业试验站建立了9个控制试验平台,开展了10项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涉及“土—畜—草”3个层面。

在模拟放牧试验平台,博士生郭童天穿着依据牛蹄外形定制的鞋子,模仿牛吃草时的步频步速,在实验小区内来回踱步。而模拟牛践踏牧草的过程只是试验的一部分,团队将放牧对草地的影响分解为采食、践踏、粪尿返还3种,以此探究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在降水变率控制试验平台,博士生霍天赐在记录最近的降水量。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降水事件频发,降水变异性增强。团队想通过控制各实验小区的降水量,探究降水变异对半干旱草原生产力和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机制。

在草地改良试验平台,博士生格格在取土样。团队在这个小区内铺设了水管,想看看如果保证有足够多的水和肥,草能长多高,草地的生产潜力有多大。

这些可看、可感的科研工作,让试验站在当地小有名气,常有牧民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前来咨询。杨高文很乐意看到这种现象:“我们做科研的过程,其实也是推广技术的过程。牧民们看到我们试验田里的草长得又高又好,肯定会主动向我们学习,这样草原就会越来越好。”

为了更好地帮助牧民,杨高文经常带着学生主动找牧民聊天。“交流很重要,我们能在其中了解牧民在畜牧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明确他们运用新技术的难点。”他说,“只有为牧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他们改变的动力才会越来越足。”

试验站师生始终抱着开放的心态做科研。他们扎根草原,日复一日地为实现草畜平衡、企业增收、牧民致富努力工作。依托试验站这个研发平台,团队在天然草地恢复改良、优质高产人工草地牧草生产、改良草地可持续放牧利用等多项技术中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除呼伦贝尔外,试验站的团队成员还深入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牧区进行技术推广与示范。草原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且无遮挡。许多学生刚到草原时皮肤还很白皙,时间长了,大家的皮肤晒黑了,对草原的感情也更深了。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