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杨丽霞
成绩鼓舞人心,发展未来可期。新年伊始,呼和浩特市进入“两会”时间,新一年的发展规划蓝图徐徐展开。
2023年,“乳都”呼和浩特奶业发展热火朝天。全市规模化奶牛牧场达到159个,全市奶牛存栏数40万头,日处理鲜奶达到1.4万吨,位居全国首位;呼和浩特市在2023年被授予“中国奶业育种之都”“世界乳业科技之都”称号;在《2023年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名单》中,呼和浩特市以“乳制品制造”特色优势产业实力上榜;2023年全球乳业20强入榜的中国乳企中,伊利排名第五,蒙牛排名第八……一组组激动人心的可喜数据,一段段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这是呼和浩特市在2023年交出的奶业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成绩背后,是呼和浩特市围绕“育好种、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全产业链发力,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大抓项目、抓大项目,调整转型路径、调优产业结构,持续培育奶产业发展新动能,全力构建高质量现代奶业体系,把“乳都”牌子擦得更亮的强势劲头。实干“出彩”
用项目激活发展,用项目点燃全局。这条奶业发展的工作主线,呼和浩特一贯春秋。2023年4月,呼和浩特市召开推进奶业振兴大会,凝聚各方汇聚合力推动“乳都”奶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奶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8月,世界奶业大会在呼和浩特成功举办,在大会期间举行的全产业链招商推介会上,签约项目76个,协议投资额2083.46亿元,其中投资项目共15个,投资额76.83亿元;签署供销协议61个,交易额2006.63亿元……
跨越千里的“产业握手”,无不展现着“乳都”呼和浩特全市上下瞄着路径“能干”、带着智慧“巧干”、铆着劲头“实干”的奋进状态,“每个人”都踌躇满志地用“干”破解一切发展难题、用“干”实现各项奋斗目标。
建设更高质量的奶业集群是一场怀揣梦想、勇毅前行的跋涉远征。在2023年全年,呼和浩特迎难而上、足音铿锵,种业发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持续发力、饲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市奶牛单产全面提升、乳品质量优质不减、奶产业发展“短板”相继补齐,从“育好种、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等5大链条有效破解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中面临的多项难题。
当下,呼和浩特形成了“乳企自建奶牛牧场+大型专业养殖公司+家庭牧场”为主的稳定养殖模式,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性控冻精生产基地,推动建设全国最大的乳制品研发生产基地。链条各环节的发展持续提速争先,千亿级产业集群优势加速崛起,奶业经济大盘实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以完全的实力跻身“中国奶业育种之都”“世界乳业科技之都”,入选“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入围“2023数字百强市”,以更高水平成功启篇。
下一步,呼和浩特还要开工建设优然牧业总部等项目,推动44个大型种养殖加工基地项目及27个包装、奶牛奶羊育种创新等项目,奶业全产业链后劲十足。
品质“出众”
从单一品类到全品类,从单一品牌到多品牌,伊利、蒙牛的发展史也是“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奶产业的“进化史”。
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码垛机械手臂灵活旋转、AGV无人驾驶小车智能躲避障碍物流畅穿行,全球一流仓储系统智能管理……目前,该基地日处理原奶可达到6500吨,是全球乳业首家引入全球速度最快、每小时灌装40000包生产线的工厂;在和林县蒙牛数智化工厂,纵横交错的不锈钢管道,一台台自动化装箱机,能够绕行路障的自动运输车,伸缩自如又动作果断的自动码垛机械手臂等设备,共同构筑起一个庞大、复杂、快速且有条不紊的盒装牛奶生产系统。一台灌装机每小时就可灌装两万包,相当于5.2吨的牛奶。
依托全球速度最快的牛奶灌装线,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制造工厂,技术最先进的检测平台,管理水平最优的质量体系,确保产出最优质、最放心的“好奶”;同时,进一步同国际市场接轨,积极发展高端奶、特色奶,加大配方奶粉、奶酪、黄油、淡奶油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生产力度,培育更多像伊利金典、蒙牛特仑苏等享誉全球的高端产品,打好奶业发展的“品牌”——这是“乳都”呼和浩特坚定不移地锚定品质之求、走好精明之路、落实担当之行,紧盯奶业经济发力,用“品质”这把总钥匙,为奶业“品牌”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有力保障。
内蒙古农牧厅副厅长赵玉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2005年成功问鼎“中国乳都”,孕育了伊利、蒙牛两大千亿级乳企,以资源优势、龙头带动,领跑国内乳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正在打造奶业发展的“第一阵地”。
创新“强市”
作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始终把奶产业作为强市之基,坚持把奶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产业”,所有资源、要素、政策全部优先向奶业集中和倾斜,全力保障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巩固奶产业在全市产业集群中的优势地位,以创新为引领,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如今,呼和浩特培育了研用一体的种业生产基地。蒙草建成国际一流的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正在建设全国最大的草种质资源储存库(80万份)、国家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赛科星具备了年产普通冻精200万剂、性控冻精100万剂、奶牛胚胎2万枚的生产能力,冻精销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建成2个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16家奶牛扩繁场。
日前,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投入实体化运营。高产奶牛性别控制胚胎生产关键技术、创新开发“高产奶牛精准营养调控技术”、打造行业首个婴配粉母乳化程度数字评价体系等10项科技成果已被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对外发布。据悉,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已累计开展科研项目134项,申请专利98件,发表论文78篇,发布标准12项,出版专著3部;已将奶牛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牛奶原生DHA技术、减糖方案数字化平台、乳品可持续包装技术和碳减排等技术成果进行应用推广。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满满的科技力量充满呼和浩特奶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而呼和浩特实现从“中国乳都”到“世界乳业科技之都”跨越的背后,更是奶业从产量到科技含量质的飞跃。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当前,呼和浩特市从草业研发、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到科学育种、规模养殖,再到全品类乳制品生产、食品包装、冷链物流、产业观光体验,已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条以及互助共赢的和谐产业生态,汇聚了大批的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已经落户上下游企业360余家、上市企业7家,规模以上乳业企业达14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除伊利、蒙牛外,盛健、蒙羊羊、利乐、圣牧高科、骑士乳业、宏福集团、正大食品、汇源集团、纷美、蒙草、优然牧业、现代牧业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地呼和浩特。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人久久为功、绵绵发力的结果。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在积极推进奶业振兴,支持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奶业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上倾尽全力,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奶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奶业质量和效益,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添活力,“乳都制造”优势愈发凸显。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链式”发展让“乳都”在新型产业化强市建设道路上深度聚核聚能,围绕“五大链条”优势延链、强链、补链,用“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功能规划、创新环境、扶持力度”等实际行动释放“磁场效应”,扩大招商引资“朋友圈”,加速推进“乳都”步入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