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6版:养殖/牧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王一鸣:智慧养牛 “一鸣”惊人

□汤婷

住着宽敞舒适的“大房子”,戴着“运动项圈”,吃着送上门的营养餐,持“身份证”上岗……在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山东一鸣牧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牛舍里,一头头健硕的奶牛吹着风扇,悠闲地咀嚼着精心配比的营养饲料,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每头奶牛都有专属的智能项圈和耳环,通过这些设备,奶牛疾病监测、饲料投喂、产奶监控等实现了智能管理。”说这话的是“95后”“归雁”人才、一鸣牧业负责人王一鸣。

王一鸣并不是白手起家,他的父亲王彦春养殖奶牛20多年,把一个庭院奶牛养殖发展成了存栏2000多头奶牛的养殖场。王一鸣从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毕业后,回家帮父亲养牛。三年后,王彦春觉得儿子养奶牛比自己强,就把奶牛场交给了王一鸣。

“我决心改变家乡奶牛养殖‘散小弱’的现状,破题思路是合作社转公司化运营。”敢想敢干的王一鸣建起养殖场,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让合作社社员变身产业工人,大刀阔斧地引进新设备,开展精准饲喂,实现量质齐升。

凭借大学所学及出国参观学习积累的经验,王一鸣引进先进的生产机械以及智能化管理设施设备,实现智能化机械化饲养。“我们引进现代化收储设备,发展‘粮改饲’项目,收储青贮全株玉米饲料2万多吨。”王一鸣告诉记者,公司综合应用现代化奶牛饲养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数据化、养殖“科技范”。

在软件提升的同时,王一鸣将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运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建设智能化饲养圈舍,为所有的养殖圈舍配备机械化、智能化养殖设备,机械化粪污清理设备、粪污资源再利用干湿分离机械、智能温控降温喷淋系统、恒温水槽等为奶牛生长提供了最优环境。去年,养殖场被山东省畜牧兽医局授予“山东省智慧畜牧应用基地”称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王一鸣顺势而为,采购先进的畜禽粪便处理、有机肥发酵生产线,实现干湿分离;再利用养殖粪便与秸秆有效堆肥,实现农业废弃物科学综合利用,把发酵好的废弃物当作有机肥,不仅促进了种养循环,还推动了5000亩瓜菜生产区的地力保护,为当地群众节约化肥750吨,年节省开支达300多万元。

如今,王一鸣的奶牛养殖实现了公司化运作,稳步推进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供应基地建设,与上海光明乳业达成了长期订单。在他的带动下,方城镇成立了养殖类新型经营主体80多家,解决了170多人就业。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