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杨丽霞
近年来,国内乳品消费市场疲软,乳品消费增长速度远低于原料奶的增长速度、原料奶供应过剩等问题使奶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改变当前现状成为行业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奶业协会第十五届奶业大会、奶业20强(D20)论坛暨2024中国奶业展览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发表主旨报告,其中就当前奶业发展形势以及乳品消费不振等问题做了详细阐述。马有祥表示,中国奶业消费仍呈现“三多、三少”的态势,建议产业优化供给结构,增加平价液态奶和干乳制品供给。
乳品消费不振:“三多、三少” 为主要原因之一
马有祥肯定了近年来奶业市场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效,但也强调,前进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有过坎儿、爬坡的时候。
马有祥表示,2022年以来,乳品消费下滑,加工企业大量喷粉储存,奶牛养殖场大面积亏损,2023年养殖亏损面积达到了70%,今年前5个月亏损仍在加剧。面对困难和挑战,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积极出台消费政策。奶牛养殖场等奋起自救,伊利、蒙牛等大型乳品企业积极履行购销合同,保证生鲜乳的收购。中国奶业协会多方协调,推动行业自律,促进产销衔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坚决守住了“不倒奶”的底线。
马有祥提到,当前奶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特别是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亟待解决。
纵向看,产业链一体化发育不足。由于我国奶业发展起步晚,对比奶业发达国家先养殖、后加工的产业链一体化路径,我国养殖、加工还是“两张皮”,容易造成卖奶难和抢奶源交替出现。
横向看,乳品供需适配度亟待提高。2020年以来,乳品消费一反多年稳定增加的趋势异常下降。有大环境的原因,也说明乳品供给结构还不适应消费变化。具体表现是“三多、三少”,也就是“液态奶多,干乳制品少;高价的乳制品多,平价的乳制品少;城市消费多,乡村消费少”。这也是近两年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之一。
携手应对挑战:稳基础、强链条、优结构、提效能
马有祥表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希望广大养殖企业、加工企业、主产区的地方政府,科研工作者以此为契机,针对当前奶业困难形势,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直面制约奶业发展的卡点、堵点,强化使命担当,深化改革创新,携手应对挑战,坚定不移走好奶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马有祥表示,一是要稳基础,筑牢奶业发展根基。奶牛养殖是奶业发展的基础,要落实好2024年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生鲜乳增量收入补贴和喷粉补贴等各项纾困政策;要引导养殖端合理控制产业基数,避免盲目扩张;要以发展绿色养殖为指引,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夯实奶源基地建设,落实好各项纾困政策,提升优质饲草供应能力,推广节本增效饲养模式,帮助奶农渡过难关。
二是要强链条,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建立更加稳定的养殖与加工合作关系,构建良好的购销秩序,鼓励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鼓励乳品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参股等形式增加固定可控的奶源比例。要借鉴国际经验,在严格监测要求、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小型奶牛场加工鲜奶、酸奶等价格亲民的低温产品,就地加工,就地配送,让平价奶进入更多的家庭。
马有祥在会上特别强调,乳品企业,尤其是D20企业,要切实发挥联盟带动作用,扛起社会责任。坚决避免因限收、拒收导致倒奶。
三是要优结构,增加平价液态奶和干乳制品的供应。鼓励使用生鲜乳生产巴氏杀菌乳、灭菌乳、高温杀菌乳,坚持平价配比,突出营养安全;鼓励企业扩展干乳制品生产线,研发适合国人口味的奶类小食品。大力开发传统特色乳品,既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又能在奶源过剩时发挥作用;要加强乳品知识科普,运用好媒体矩阵,持续开展乳品营养科普宣传活动,让“科学饮奶,健康消费”深入人心。
四是要提效能,加快提升奶业竞争力。奶业是高度开放的产业,我们要做到既要引进来,也要探索走出去,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液态奶国家标准的新规发布,突出本土奶源的鲜活优势,提高国产奶业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