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封斌
11月21日,第五届利拉伐“汇·赢未来”智汇峰会在广东珠海举办。大会邀请到多位行业专家就最新研究数据及成果,与国内牧场主代表进行交流分享,共同探索行业发展新路径,为中国奶业走出低谷,迎来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汇”力量。
当前,许多牧场面临奶价持续下跌带来的各种压力。数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生鲜乳供给压力比2023年更为严峻,行业持续推动去产能计划,压减产能在4000—5000吨/天。
面对当前的奶业养殖现状,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表示,2024年全国整体青贮品质和小麦秸秆质量都较好,下半年大宗饲料价格维持低位,国产苜蓿2500元/吨、燕麦草2000元/吨、玉米青贮500—550元/吨、玉米2200元/吨、豆粕2900元/吨、甜菜粕1700元/吨、棉籽2500元/吨,非常利好国内饲喂成本的控制。他建议,泌乳牛公斤奶饲料成本应控制在1.7—1.8元,干奶牛、青年牛每天的饲料成本应在20—22元/头。但是,未来要关注中美贸易关系对进口饲料价格的影响。
据专家预测,2025年下半年奶源供给情况将好于2024年同期。但李胜利表示:“恢复得如何,将根据2025年上半年奶牛减栏数量,以及全国居民消费恢复情况来看。同时,中欧、中美贸易也将影响2025年奶源供需平衡。”
针对当下乳品消费现状,来自荷兰合作银行食品农业研究部执行总监黄文君表示,中国是全脂粉最大进口国,而新西兰是全球最大出口国,中国奶源自给率对新西兰全脂粉出口造成影响,新西兰因此调整了出口乳品商品结构。虽然中国近期原奶价格和新西兰奶价几乎接近,但新西兰仍具有生产成本优势。从中长期需求增长高于供应的趋势来看,中国大概率将持续进口乳制品,但进口量将低于2021年高峰期,各品类自给率也会有所差异。同时,中国乳品产业将多元化发展并进军高附加值乳品品类。乳制品消费增长将从量增长转向价值增长,需要目前集中在液奶加工的乳品行业投资高附加值乳品加工平台。
凯度消费者指数北方区总经理赵晖表示,整体快速消费品及乳业在缓慢复苏。“对于乳制品来说,牛奶消费量被抢走,最大的市场来自于茶、咖啡和饮料。但是有三个奶种的渗透率却不降反涨,分别是基础白奶、低温酸奶和乳饮料。”对此赵晖强调,乳业从业者应关注这些增长机会,有针对性的进行布局。一是关注精细化健康需求,有机、酪蛋白等高品质牛奶快速增长,消费者更加关注奶源及成分;二是应对碎片化的渠道,通过兴趣圈层和生活方式传递,基于“社区”,实现高效的“货找人”,并且结合不同平台的玩法和营销推广方式,共创新的使用场景和生意机会;三是厂商集体加速下沉,“下线”市场并不意味绝对的消费下沉。存量博弈时代仍可有撬动消费升级的杠杆;四是户外消费市场连续六个季度获得增长。在赵晖看来,今年户外可能是所有渠道里最好的一个场景;五是针对关键人群的投入,人口结构的变化提升了空巢老人及一人户对于新品销售的重要性,针对他们的独特需求进行创新,意味着更广阔的蓝海。
面对牧场当前经营困境和挑战,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乳业管理与经济学教授Albert De Vries分享了美国牧场的抗逆经验。他表示,牧场抗逆性就是利用现有优势,吸收系统冲击,并通过利用冲击创造的新机会来适应变化。对此,Albert De Vries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牧场盈利的10个要素:1、保持满圈;2、健康的新产牛;3、出售不挣钱的牛;4、意识到质量和乳成分的溢价;5、最大限度地提高饲料成本收益;6、生产高质量饲料;7、合理决策青年牛、经产牛的数量;8、尽量减少更换成本;9、明智地缩减成本;10、有效控制人工成本。
在国内奶源持续过剩的现状下,牧场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生存之路?会上,来自宁夏玖倍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路分享了自家家庭牧场生存发展的成功经验。作为一位牛二代,马路介绍了个人发展到家族传承,从传统牧场到机器人牧场的转型之路,以及如何做好奶源、打造产品、创立奶吧、连锁经营的打拼历程,为在场的牛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转型发展经验。
随后,利拉伐中国数字化牧业市场发展经理高昌宾结合来自山东和台湾的创新实例,以及意大利和美国机器人观光牧场的经营模式,为牧场养加一体,探索发展观光、休闲牧场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两年,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奶业而言,什么才算是真正的AI,利拉伐中国智慧化牧场解决方案团队经理付海涵结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以及其在奶业的应用,为现场的牛人带了一场AI“头脑风暴”,解锁了在未来牧场管理中更多的应用场景。
随着国内养殖规模化与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对设备的迭代更新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本届峰会对大型转台在中国的落地应用进行了进一步探索。认养一头牛集团牧业事业部技术中心技术总监王立明结合奶厅管理实践、FAV(动态响应真空调节技术)的使用与现场牛人分享了大型转台在自家牧场的应用心得。利拉伐中国传统挤奶系统团队经理彭国庆就100—120位转台在国内外使用现状及展望,以及FAV和FAS(动态响应自动预刺激技术)的应用效能进行了详细介绍。
针对前瞻性的研究及探索,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雅春和她的博士生、首位获得“古斯塔夫 · 利拉伐基金”的中国学生王澳分别分享了《低甲烷排放奶牛选育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基于高通量自动监测产奶量记录挖掘荷斯坦牛抗逆性指标》,给未来国内奶牛繁殖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