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希强
近日,山东淄博乳企得益乳业宣布首款自主高端益生菌酸奶面市引发市场关注。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近年来国内乳企不断发力益生菌赛道,从龙头企业到地方乳企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这是乳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垄断益生菌原料市场的情况有望改写。
国产益生菌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发政介绍,自2015年起,其团队就联合得益乳业团队开展菌株筛选工作,深入广西巴马长寿区,构建菌株库。经过长达9年的科学研究,进行了数万次的菌株筛选实验,成功构建了庞大的本土菌株库,并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从采集的数万菌株样品中逐步筛选出1株最优菌株,命名为“IU-100”,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该菌株添加到乳制品中,经过复杂的安全试验和临床试验,最终成就了得益乳业此次面市的“畅润IU-100益生菌酸牛奶”。
在得益乳业益生菌研发取得重大突破背后,是国产乳企在益生菌赛道的集体发力。
公开信息显示,龙头企业中,伊利集团近年来持续在益生菌应用及产品开发上创新突破,自主研发的乳双歧杆菌BL-99成果在《Nature》子刊发表,并在旗下的一些奶粉、酸奶产品中应用转化。
蒙牛集团近年来实现了副干酪乳酪杆菌PC-01、LC-37和乳双歧杆菌MN-Gup等国产自主益生菌的开发,研究成果应用于旗下系列乳酸菌饮料等产品中。
光明乳业实现了植物乳杆菌ST-III、干酪乳杆菌LC2W等专利菌株的产业化开发。
君乐宝集团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副干酪乳杆菌N1115、植物乳杆菌N3117及自主酸奶发酵剂……
科研机构也不断发力。2021年末,江南大学宣布建成全国最大的益生菌专利菌种库。今年11月,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的“益生菌靶向筛选与常温包埋稳态化关键技术”,获评2024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我国乳企发力益生菌的现实背景是,国内益生菌市场规模已达千亿。中国保健品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国内益生菌市场规模从647.7亿元增长至约1093.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4%。欧睿国际数据则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益生菌消费市场,预测2026年国内益生菌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377亿元。
另一方面,益生菌产品的市场增速及高毛利率,也使其成为乳企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盘点上市乳企财报可以发现,益生菌业务普遍快速增长且产品的毛利率普遍超过50%。如健合集团2023年益生菌及营养补充品业务实现营收12.13亿元,同比增长约9.14%,毛利率约为56%。
宋亮认为,这是近年来国内乳企加码益生菌赛道的深刻经济逻辑,也是乳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将奶瓶抓在自己手里”
大健康趋势下,目前,益生菌已成为各大乳企纷纷想抓在手中的“关键一环”。
益生菌作为膳食补充剂、保健食品等功能食品的一种核心原料,在业界一直被视为食品科学领域的技术“芯片”。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特聘专家曾表示,益生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改善效果。肠道菌群可以做为消化不良治疗的关键靶点,而益生菌能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
“国内部分自主益生菌株已达到国际水平。”任发政说,如IU-100益生菌(双歧杆菌)经科学实验具有优异的耐受性,在酸性环境下的存活率达到96%,赶上甚至优于国际知名双歧杆菌,可以有效抵达人体肠道。
不过总体来看,近年来,尽管我国在益生菌菌种和制剂研发应用上取得较大突破,但由于研发起步晚,与乳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研发应用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自主鉴定的菌种种类少、生产制剂的技术积累薄弱、产业化应用规模不足等。
今年两会期间,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就表示,在益生菌产业供应链上游,我国一直是“受制于人”的状态,进口菌种占据国内原料市场大部分份额。据《2021全球益生菌产学研发展动向白皮书》数据,2021年,美国杜邦和丹麦科汉森两家跨国公司占据我国益生菌原料市场份额为85%。
我国早已成为乳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每年生产乳制品3000多万吨。乳业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认为,乳业是食品安全与健康的代表性产业,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创新载体之一,我国应坚定地走科学与健康叠加的双轮驱动之路,由乳业大国迈向乳业强国。
“中国人的奶瓶应该抓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得益乳业董事长王培亮表示,“联合原始团队自主研发IU-100,就是想研发中国本土的益生菌,打造酸奶界的‘国货之光’,因为本土的益生菌应该更适合中国人的肠道。”
孙宝国表示,当前形势下,我国乳业和各大乳企可组建科研创新联合体,产学研高度协同,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集中攻克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转化一批国内外先进成果。
宋亮观察到,就益生菌菌种和制剂研究方面研发基础弱的情况,我国已设立国家级重点研发专项,带动整体研发水平提升,打造新质生产力,未来有望改写益生菌原料被跨国公司垄断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