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奶牛养殖产业供需失衡到乳品消费市场低迷,这两年,中国乳业经历了相对低迷的周期变化。而这背后也折射出国内乳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均、养殖成本高企、消费者信心不足……在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直面问题,为破解乳业发展难题、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文/图 本报记者 杨丽霞
聚焦奶业核心技术攻关
以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升级
近年来,中国乳业在乳品产量、质量、技术、市场需求、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牛奶生产国,如何提升中国乳业的产业竞争力也成为产业关注的重点。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级专家、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围绕“推动奶业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和“以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升级,筑牢奶业发展根基”等内容提出建议。
王彩云表示,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中国奶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力量,中国奶业与全球奶业同台竞技,将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产业链的竞争,乃至创新链的竞争。
王彩云认为,尽管我国奶业发展水平持续上升,在奶牛繁育、乳铁蛋白等技术方面也都实现了突破,但我国奶业精深加工产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特别是乳清蛋白、乳铁蛋白、脂肪球膜蛋白等关键原辅料,仍面临国外的技术制约。“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建议,聚焦奶业核心技术攻关,助推形成更多突破性成果转化落地,助力中国奶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加大政策补贴
突破乳品功能性原料“卡脖子”技术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消费升级趋势的加速,乳制品已从单纯的营养补充向功能性食品转变。与此同时,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定人群对乳品中营养素特殊需求的不断提升,也使乳品功能性原料的需求日益旺盛。
如何为市场供应稳定性与质量可靠性兼备的乳品功能性原料?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聚焦乳业技术创新与黑土地保护,提出两项重要建议。在冷友斌看来,推动乳品功能性原料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是实现婴幼儿配方奶粉(以下简称“婴配粉”)和功能性食品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推动我国食品产业升级、保障国家食品产业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有战略意义。
而对实现乳品功能性原料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冷友斌也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补贴力度,国家应支持乳制品深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项目,重点突破乳铁蛋白、脱盐乳清液、α-乳球蛋白、乳脂肪球膜蛋白、骨桥蛋白、酪蛋白等关键原料的“卡脖子”技术,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设立专项财政补贴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设备升级和新品研发,对建设原料生产基地的企业给予土地和资金支持。
二是完善法规与评估体系,结合婴配粉生产的严格监管要求,为乳品功能性原料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设立专门评估方法。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调整法规,开展乳制品深加工专项试点,推动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三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使用国内奶源生产优质乳品功能性原料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鲜奶生产,维护食品安全和奶农利益。对从事关键乳品功能性原料研发、生产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国从事研发和生产工作,提供住房、科研启动资金等支持。
开展奶粉收储
有效解决周期性过剩矛盾
目前,乳业市场面临着供给过剩、消费不振等主要难题,如何渡过此次乳业发展漫长周期也是代表们关注的议题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全球研发创新中心研发总监史玉东围绕“加快形成乳业新质生产力”“加速食品创新配料落地应用”“乳业纾困应对行业发展困局”“加强学生饮用奶推广”“助力大包奶粉等乳品出口”“推动食育法制定”“加强食品声称管理制度建设”等主题提出七大建议。
史玉东表示,供给过剩、需求不足是造成当前奶业困境的主要原因。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行业周期的共同作用下,目前奶业正面临原奶产量过剩、生鲜乳价格连续下降、企业经营持续困难等问题。
史玉东认为仅靠行业自身走出困境异常艰难,亟需相关部门提供相关保障措施。史玉东建议,一方面要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支持模式,助力牧场稳健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试点开展奶粉收储,有效解决周期性过剩矛盾;此外,还要进一步助力企业拓展更多消费市场,如通过特供渠道拓展国内乳制品消费市场,打通大包粉等乳制品出口渠道,全面扩大乳制品消费能力。对于奶粉收储的具体举措,史玉东建议参考奶业发达国家经验做法,试点开展奶粉收储工作,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储机制,有效解决奶业周期性供需矛盾,保障奶业市场平稳运行。“可采取国家委托、企业承储、按需调用、适当补助的运行模式,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委托符合条件的大型乳企建立库存。”他表示。
关注奶业可持续发展
筑牢奶业振兴根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奶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乳企在奶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全国人大代表、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积极履行代表职责,持续聚焦奶业,就进一步推动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以及建立大包奶粉国家收储制度稳定奶业基础产能等提出相关建议。
奶业事关国计民生,是国民健康的基础产业,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产业。魏立华建议,从供给侧角度,出台大包奶粉国家收储制度,奶多时喷粉收储,奶少时投放市场,通过调节市场供需稳定价格,保障养殖和加工端利益,稳定基础产能,保障产业链安全,助力奶业可持续发展。从需求侧角度,建议进一步健全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机制。加强“学生饮用奶”科普宣传,包括奶类营养与健康知识科普,提高教师、家长、学生对乳品营养价值的认知,培育乳制品消费习惯。
促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
解决畜牧业“芯片”卡脖子难题
种子是畜牧业的“芯片”,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种业创新是关键。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就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问题给予了相关建议。
刘永好指出,近年来,我国畜禽种业获得了一定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畜禽育种体系有待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发展滞后,种业企业竞争力有待增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种畜禽生产经营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为了促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刘永好建议,一是完善育种体系,提升畜禽种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夯实畜禽种业发展基础。三是加强种业市场监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此外,在提升农企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刘永好进一步建议,应尽快推动成立国家农业创新投资母基金,支持企业牵头围绕未来前沿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联合体,并加大农业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在信贷、保险、担保等领域赋能农业科技型领军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