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从一只羊到一条富民路

□汪曼莉

465亿元!这个让陕西羊乳产业稳坐全国头把交椅的数字,传递了什么?

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更是无数农户的富裕路。从“一把草、一只羊”的传统养殖方式,到如今的科技赋能、模式创新,陕西羊乳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智”变,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羊乳产业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奶山羊养殖具有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各个环节都对人工有较大依赖。这种特性使得产业机械化面临现实困难,也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随着消费升级,市场对羊乳制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生产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消费需求。这些矛盾,凸显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作为陕西优势产业的羊乳产业,要释放更大产能,必须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链,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同时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去年3月28日,陕西发布《千亿级羊乳产业行动计划》,提出推进羊乳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数字化“四化协同”发展,促进羊乳产业在“产、加、销”融合上实现新突破,为破解一系列难题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羊乳产业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注重创新。无论是补齐国产技术短板,还是建立新的生产线;无论是提升产品品质,还是全面优化产品结构,都是在重塑陕西羊乳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产业升级的红利正在流向养殖户,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下,企业与养殖户建立起更加紧密的产销关系,既保障了加工企业有优质奶源供应,又为养殖户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这种共赢模式,一方面推动养殖模式从分散向适度规模化转变,为机械化创造更好条件,另一方面确保农民分享产业增值的收益,去年全省奶山羊养殖户鲜羊奶销售收入约47亿元就是有力证明。

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也不是冷冰冰的产值叠加,而是要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当465亿元的产业规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富民成果,当越来越多的群众在产业链上尝到甜头,当产业升级与群众增收形成良性循环,陕西羊乳产业才真正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