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6版:养殖/牧场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看旭一牧业如何在市场“寒冬”中逆势而上

■资料图片

□李昊

走进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的内蒙古旭一牧业有限公司园区内,养殖场内牛舍宽敞整洁、肉牛膘肥体壮,饲料加工厂内谷物满仓、车辆装卸频繁,屠宰与熟食加工车间工人们手法娴熟、产品琳琅满目,乳品生产线上机器作业秩序井然、环环相扣,到处都是一派繁忙而火热的生产景象。

这样的场景与“遇冷”的畜牧养殖业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

近两年,全国畜牧养殖行业发展遇冷,不少企业和养殖户出现生产经营困难。在市场“寒冬”中,旭一牧业有限公司却逆势而上,扩大了生产规模,实现了盈利增收,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和活力。

内蒙古旭一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国家级农牧业龙头企业。经过20多年发展,现拥有3万亩高标准饲草种植基地、4个标准化万头牧场,年存栏奶牛1.5万头,存栏肉牛2.1万头、出栏2万头,先后建成年生产能力5万头的肉牛屠宰及熟食加工厂、2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100万吨的有机肥加工厂。2024年,企业产值达15.1亿元,实现利润4947万元。

“政策护航,企业才能实力突围、稳步向前。”董事长张继新由衷感慨道,“多年来,我们始终坚定信心、深耕主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开拓市场,精打细算过紧日子,才得以发展壮大。”

科学养殖“做加法”

清晨,旭一牧业养殖区内工人开着专用配料车往来于各个牛棚之间。牛圈里,一头头种牛膘肥体壮、毛色发亮,悠闲地咀嚼着营养丰富的饲料。“根据牛的身体指标生成科学合理的日料配方,一次投食自主采食。牛棚还装有自助饮水系统,不需要人工操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按月龄、品种对牛群实施分群管理、TMR饲喂,有效缩短饲养周期、提升育肥品质。自创业之初,旭一牧业就推行科学化、标准化养殖,建立了“全程绿色有机可追溯体系”,执行标准化生产规程。公司组建起30多人的科研团队,设立博士工作站和独立研发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注重奶牛、肉羊、肉牛、种牛繁育的研究,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早在2013年,企业生产的“旭一健坤牛肉”“安格斯牛肉”就率先获得有机认证,相较未获认证同类产品每公斤60元左右的市场价,每公斤可多卖5—8元,按照每头产肉250公斤计算,扣除其他成本,每头增值1000—1500元。

打造高端肉牛产业,品种至关重要。“近几年,先后从国外引进了1500头优质种牛,通过胚胎移植、纯种繁育、杂交改良等手段,不断扩群增量。经过我们杂交改良繁育的肉牛,具有生长速度快、体型较大、肉质鲜嫩、雪花肉出成率高等特点。”看着养殖区内日渐壮大的牛群,张继新坦言,“从购买优质母牛、扩建养殖场到绿色养殖技术推广与示范均相应的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为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企业还积极学习先进地区养殖模式,直接从农牧户手中购买6月龄犊牛,再进行集中育肥,既减少了繁育期人工照护及饲喂成本、提高了犊牛成活率,又让养殖户有钱赚、减轻了经营负担。在当前多数养殖场都赔钱的情况下,旭一牧业出栏1头活牛利润基本都能保持在600—1000元。

在旭一牧业位于杭锦后旗中南渠村和乌兰布和沙漠的两个养殖区,近2万头的养殖规模,空气中竟然没有一丝的异味。“所有的粪污都经有机肥生产线处理,产出的有机肥除了满足企业饲草料种植所需,还能供应给周边农民,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张继新笑着给出了答案。

2018年,在区域循环农业项目的支持下,企业建设了有机肥厂,通过牛粪发酵熟化生产有机肥,不仅能还田改善地力,还可以上市销售。2024年,企业生产有机肥60多万吨,利润达917万元。

占地数百亩、存栏4000头的肉牛养殖场,现场仅有4名工人。养殖板块负责人介绍说:“尽可能使用机械化作业,养殖场整体的人畜饲养比超1:100以上,高于1:80的行业平均水平,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

饲料成本“做减法”

饲草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70%以上,养牛想赚钱就得管控好饲草料成本这个“大头”。

养殖业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成本节约可以帮助养殖者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中维持经营。2018年,企业流转土地1万亩并与农户签订2万亩订单,全部用于种植青贮玉米和苜蓿,年产量分别达10万吨、1万吨。“自种的青贮玉米每吨较市场价低150—200元,自种苜蓿比进口苜蓿价低500—1000元、比国产的市场价低200元,两种自种草料每年至少节约成本700万元。”张继新告诉记者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首先要算好成本账。

饲草料是有机认证的重要一环,如何能既保证充足供应又节约成本?国家提出“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战略、内蒙古自治区加大粮改饲补贴等政策给足了企业底气。

2018年,总投资1.2亿元的旭一生物饲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年产能20万吨。2021年旭一牧业公司又投资5000万元新建15万吨反刍生产车间和生产线,该生产线采用国内一流的生产设备,当年12月开始投产,公司年产能将达到25万吨。

“生产经营肉禽、蛋禽、反刍、水产、猪料等饲料品种,销售网点覆盖全区,惠及终端用户20000多家。”张继新介绍说,企业以安全、稳定、创值为目标,不断改进饲料技术。销售的同时通过为农户提供管理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养殖模式推广,支持终端养殖户扩大规模、实现转型。

目前,年产自用料5万吨、外销料6万吨,从源头为肉牛的“饮食”提供保障,确保饲草料原料的质量安全。据了解,自产饲料比市场价每吨低500元左右,仅饲料成本每年就可节省2500万元以上。养殖板块负责人介绍说,“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加上前端压减投入,节约成本就是增加利润。”

“公司注重环境保护,从有机饲草料种植到牛肉成品包装,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态自循环产业链。”张继新介绍,公司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将饲草料生产加工、种牛繁育、肉牛养殖、肉牛屠宰加工、市场销售、生物肥转化利用等各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了完整的绿色农牧业循环产业链。

精深加工“求升级”

走进旭一牧业屠宰车间100多米长的参观走廊,无菌生产线上屠宰加工、分割、包装全流程一目了然。从车间入口到出口,一头肉牛经过工人密切高效的配合,被分割为40多个部位,独立包装后运下生产线。

张继新介绍:“在活牛利润较低时,全部进行屠宰加工,每头获利1000—1500元,去年屠宰加工环节实现利润2723万元。特别是精细分割后的32分体高端产品,全部打入北上广等高端市场,部分产品每斤售价超160元。”

2017年,旭一牧业在杭锦后旗工业园区新建了年屠宰3万头优质肉牛的生产线,配套了1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待宰厅、屠宰加工车间、冷藏车间、污水处理车间,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

为进一步延伸肉牛产业链条,企业投资建设熟食加工厂,推进牛副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具有特色的熟化产品、预制食品等,满足消费者对牛肉的品质、口感和安全性的高要求,提高牛肉的销售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肉牛屠宰过程中产生的皮、骨、血等副产物得到了综合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牛肉干、牛肉酱等产品特别受消费者青睐。”张继新介绍说。旭一牧业在北京、上海、呼和浩特等城市布局19家品牌旗舰店,进一步扩大销售版图,提升品牌影响力和销售额。

“要实现有机畜牧产品的优质高价,必须把产业链打通、壮大、延伸。”对于产业的升级张继新早有规划,“企业注重全产业链发展,向精深加工要效益,全力推动屠宰加工和乳品生产转型升级。”

2023年,旭一乳业公司成立,投资3.6亿元建设行业领先的年处理鲜奶30万吨乳品加工厂。在生产液态奶、奶粉、发酵奶的基础上,配套建设稀奶油、干酪素等生产线。

“早投产才能早盈利,项目从立项到产品下线仅用时1年左右便建成投产。抢抓市场商机,生产更受市场欢迎的小条包奶粉,每吨零售价达8万元,接近市面上主流大包粉价格4倍左右。”站在乳业生产线观光通道前,张继新介绍道。据了解,企业每天自产原奶200多吨,每公斤成本2.3元,比市场收购价低0.7元,仅此一项每天节约原料成本超14万元。目前,企业乳品精深加工生产线全部投运,日处理原奶将达到1200吨。

在乳业行情低迷时,企业积极开拓订单市场,通过生产小条包奶粉、承接定制产品代加工等方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累计盈利800多万元。

“企业资产总额达30多亿元,银行贷款9600万元,各大板块都实现了逆势增长。作为民营企业,我们将持续做精做细‘牛文章’,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张继新表示。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