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杨丽霞
当“去产能”成为近三年奶牛养殖产业的关键词,从业者们的状态已悄然改变——从最初站在十字路口的迷茫,到如今在亏损与转型中摸索生存法则。有的牧场持续亏损苦撑,有的无奈卖牛退场,还有的被迫向下游延伸,建厂加工乳品以自救。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近期的报告揭示了行业现状:2024年中国原奶过剩进一步加剧,奶价与成本出现历史性倒挂,全行业亏损面高达90%。与此同时,规模化牧场数量从2022年的4600家锐减至2024年的3600家,三年减少1000家,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
此轮深度调整,传统生产模式正在终结,新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渐开始。可以看到一边是中小牧场的退出和不断进入终端消费市场,另一边是头部企业通过全产业链布局不断提升利润空间。当“养牛卖奶”的单一模式难以为继,行业需要面对的,或许已不仅是短期阵痛,而是一场从生产逻辑到商业模式的系统性重构。
从卖牛到卖奶
今年夏天,河北省曲阳县君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袁朝辉格外忙碌。除了要照常把牛养好之外,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让更多消费者了解自家牧场新推出的“乃吽儿哩”品牌常温牛奶。
这些年,袁朝辉的两座家庭牧场也跟随行业调整的步伐进行了产能优化。奶牛存栏量从最初的1300多头逐步减少到目前的650头,其中一座牧场已经完全没有后备牛,另一座牧场则转型养起了肉牛。“现在牧场里没有后备牛,运营成本反而更好控制了。”袁朝辉表示。
为了给牧场寻找更稳定的发展出路,避免继续卖牛,袁朝辉决定进军乳制品销售领域。经过品牌注册和代加工工厂的筛选,“乃吽儿哩”牌纯牛奶终于在6月中旬正式面市,率先在本地线上平台销售。
说起这个别具特色的品牌名称,袁朝辉笑着说:“‘乃吽儿哩’是我们曲阳的方言,意思相当于普通话里的‘那当然了’。取这个名字就是想让品牌更接地气,现在看来确实很受当地消费者欢迎。”
跨入新的行业,袁朝辉坦言不易,“我们也是搭乘了曲阳当地宣传部门所推介的‘新三宝’——‘乃吽儿哩’纯牛奶、‘薯千岁’蜜薯、‘梨想’烤梨这三款农副产品面向市场推出的,也间接有了线上的销路。”
据介绍,“乃吽儿哩”牌纯牛奶均为1L装,零售价为6.6元,一箱(12盒装)的产品售价为80元,两箱装为75元,“这个售价基本就是成本价格出售。”袁朝辉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原料奶价格波动加剧,单纯依赖生鲜乳销售的传统经营模式已难以保障牧场稳定收益,进入乳品终端销售领域,正在或已经成为部分中小牧场转型升级的选择。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中小牧场通过自建品牌或与代工厂合作,牧场能够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消化自有奶源,还能建立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的利润分流。
在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看来,对于具备条件的规模化牧场,可自主建设加工厂,直接面向市场销售产品,同时为周边商超等渠道提供代工服务,以拓展收入来源。针对暂不具备自建加工厂能力的牧场,建议采取“保牛减奶”策略,即在保证基础牛群健康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产奶量,维持基本运营,为行业周期回暖做好准备。
“从长远发展来看,推动牧业向加工一体化转型还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虽然这一转型面临资金、技术等现实挑战,但可以减少对下游企业的依赖,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宋亮告诉记者,“对于山东、河南、河北等靠近消费市场的牧场,可重点发展低温奶、超高温灭菌奶等适销产品。具体可采取三种模式:一是通过委托加工方式实现自主销售;二是与连锁零售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三是联合投资建设加工设施,实现互利共赢。”
政策纾困持续发力
近年来,我国奶业纾困政策持续加码,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创新实践,持续为奶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液态奶标准与复原乳标识问题,2025年一号文件则进一步明确“推进肉牛、奶牛产业纾困”的战略方向,为产业转型提供了政策指引。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山东省东营市的做法颇具代表性——通过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重点破解乳制品生产许可等关键瓶颈,并针对奶源过剩问题探索“鲜奶吧”等创新模式。
政策落地成效在东营市民和牧业的案例中得到生动体现。这家企业既面临自建工厂的资金压力,又受困于委托加工排队导致的品质损耗,在畜牧部门协调下,农高乳业与其达成优惠代加工协议:加工费下调8.3%至5500元/吨,并实现即到即加工。这一成功实践不仅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更探索出中小牧场与乳企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长全在《2024年中国奶业经济形势回顾及2025年展望与发展思考》中也曾提出深化建议:推动奶农办加工要解决产业增值收益分享问题,可采取代加工和奶农联合办加工等模式。他表示,对常规乳制品鼓励代加工方式;支持同类产品需求的奶农联合代加工,使用统一区域品牌;政府可对提供代加工服务的企业给予补贴。更长远来看,应鼓励奶农组建合作社联合新建加工厂,政府可提供补贴、融资、用地等支持,并将相关产品纳入优先采购范围。
面对国内奶业持续下行的情况,作为奶业主产区,内蒙古上下合力、统筹施策,持续推行奶业纾困政策,全力帮助奶业纾困解难。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奶业处处长王红柳介绍,在政策方面,内蒙古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出台新“奶九条”政策,新增购买饲草料贷款贴息、支持养加一体化发展、生鲜乳价格指数保险、延长喷粉补贴时间等9条纾困措施,持续加大养殖环节扶持力度。
在产业升级方面,内蒙古支持中小养殖场自办巴氏杀菌乳、奶酪和地方特色乳制品等加工企业,给予单个主体不超过100万元补贴。同时,支持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提档升级,累计推动19个地方特色乳制品手工坊提档升级为加工企业、40家地方特色乳制品加工企业(手工坊)进入食品园区,实现规模经营、统一管理。
当前,中小牧场向终端市场延伸仍处于探索阶段,其发展前景取决于市场定位、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如何在保证养殖效益的同时实现乳品销售良性发展,将成为这些牧场面临的关键挑战。可以看到,从国家政策导向到地方实践创新,我国奶业正通过多层次、系统化的纾困措施,逐步走出发展困境,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近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加快奶业纾困持续提升奶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座谈会,强调要“长短结合系统施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这一部署使奶业发展的积极因素逐步积累。
未来两年后可能出现奶源紧张
当前我国奶业正经历着深度调整期。回顾近年发展历程,持续走低的奶价让奶牛养殖行业举步维艰。在李胜利近期发布的报告中显示,2020年中国原奶价格曾达到4.33元/公斤的高位,养殖利润相当可观。然而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奶价进入持续下行通道,目前已跌至3.07元/公斤的历史低位。虽然同期饲料成本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3.28—3.4元/公斤的较高水平,导致全行业亏损面超过90%,养殖企业经营压力巨大。
针对当前市场形势,宋亮认为,虽然从全国范围来看奶价仍处于下行周期,但今年市场情况较前两年已出现明显改善。“目前乳品企业对原奶的收购意愿较强,基本能做到照单全收,只是收购价格仍处于较低水平。”宋亮特别指出,“与2024年相比,今年牧场的亏损程度已经有所减轻。”不过他也提醒,近期国内饲料价格出现上涨苗头,预计下半年牧场仍将面临资金周转压力,亏损情况可能再度加剧。
那么,奶业市场何时才能实现供需再平衡?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牛奶产量达到892万吨,同比增长1.7%,但增速较去年同期放缓3.4个百分点。宋亮对此分析认为,虽然中小型社会化牧场退出速度明显放缓,但国内排名前二十的大型牧业集团仍在持续扩群增产,导致原奶总产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市场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行业亟需建立更科学的牧场建设规划体系,建议大型牧业集团适当控制存栏规模,优化牛群结构,合理调控泌乳牛比例,同时注意保持适度的后备牛补充。”宋亮表示。
面对当前市场环境,养殖企业如何渡过难关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宋亮表示,预计2025年下半年市场将进入调整期,到2026年奶价有望逐步企稳并呈现小幅震荡上行走势。“但是,我们预判,2027—2028年,由于后备奶牛储备不足叠加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国内市场很可能将面临奶源供应紧张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