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方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不同种植方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影响。目前,青贮玉米最常见的种植方式是单一播种(简称单播)和混合播种(简称混播)。与单播相比,混播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物资源利用优势,更好地提升作物的产量。研究表明,与单播相比,混播能显著增加青贮玉米的单株和群体产出。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混播组合与混播比例方面。何万荣报道,以两个野生大豆(LYD160022和LYD170005)与青贮玉米“京科301”混合种植,结果表明,“LYD170005”与“京科301”混合种植的鲜草产量达到79.97吨/公顷,较单播增产15.34%。董姗等研究同样发现,拉巴豆与青贮玉米混播可增加叶面积指数,秣食豆与青贮玉米混播能提高鲜干草产量。另外,混播比例的选择对青贮玉米的高产也至关重要。有研究探究青贮玉米与扁豆的三种混播比例发现,青贮玉米与扁豆2:1混播较青贮玉米单播鲜草产量增加了37.87吨/公顷。
混播可以显著提高青贮玉米的粗蛋白产量,改善其饲用品质。有研究将不同播量的拉巴豆与青贮玉米混播,结果发现,各混播处理的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高于单播,其中拉巴豆播量为22.5千克/公顷、青贮玉米播量为75758粒/公顷时混播效果最好,粗蛋白含量为8.34%,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59.9%和39.9%。连露等研究表明,同等播种密度条件下,单播处理的青贮玉米粗蛋白含量极显著低于混播处理(种植密度为79500株/公顷),且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比例为1:1的混播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最高(28.71%),综合品质最佳。
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是我国青贮玉米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已有大量关于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长发育和品质影响的研究。通常青贮玉米种植密度与其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研究发现,当种植密度达到98205株/公顷时,青贮玉米产量达到最高(鲜草产量为70.67吨/公顷),但当密度继续增加,产量反而降低。有研究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青贮玉米的生产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现鲜草产量最高和籽粒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不同,通常鲜草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高于籽粒产量最高的;且不同品种生产特性不同,其耐密植程度也不同,其中“黎民518”最耐密植,“京科青贮516”最不耐密植。
种植密度也会影响青贮玉米的品质。目前,关于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粗蛋白、纤维及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并不一致。一些研究认为,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粗蛋白、纤维的含量影响并不显著。此外,有研究发现,当种植密度较低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植物饲用品质也会提高。但当种植密度达到一定阈值后,会导致青贮玉米的饲用品质降低。总的来说,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粗蛋白和纤维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在确定种植密度时,需要综合考虑青贮玉米的品种特性、土壤条件和家畜需求,进一步研究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兼顾青贮玉米高产和高品质栽培,从而指导青贮玉米的种植和利用。
氮肥施用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氮素是影响青贮玉米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素。许多研究已表明,施氮可以显著提高青贮玉米的干物质产量。由于环境因素和品种的差异,青贮玉米产量对于氮肥施用量的响应规律有所不同。研究发现,施氮量在0—180千克/公顷时,青贮玉米生物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超过180千克/公顷,其生物量并无显著提高。也有研究发现,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在施氮量为400千克/公顷时达到峰值。受环境条件影响,不同地区栽培青贮玉米的最佳施氮量往往不同。
适宜的施氮量既可以促进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形成,还可以提高粗蛋白含量,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从而提高饲草品质。Liima-tainen等开展了施氮对青贮玉米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Helsinki地区青贮玉米粗蛋白含量与施氮量显著相关,一定密度范围内施氮量的增加会降低青贮玉米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
在农业生产中,除了考虑产量与品质外,还需考虑经济效益,氮肥的实际施用量应小于最大产量的氮肥用量。已有的研究对青贮玉米施氮量、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拟合,发现最大产量的施氮量为244.4千克/公顷,最大经济效益的施氮量为195.1千克/公顷,故生产实际中应适当降低氮肥投入,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施氮模式对青贮玉米的生产也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分别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追肥可显著提高青贮玉米的生物量,可提高19.4%产量。且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比例为4:6时青贮玉米的干物质产量最高。
收获时期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青贮玉米的主要生育时期包括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不同生育时期青贮玉米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收获时期对青贮玉米高产栽培至关重要。通过研究“晋单42号”青贮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籽粒形成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的产量发现,蜡熟期鲜重产量最高,达68.55吨/公顷;随着生育时期的延长,青贮玉米鲜重产量降低,干重产量增加,在青贮玉米完熟期干重产量达到最高,为25.5吨/公顷。Mandi等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即青贮玉米鲜重产量在蜡熟期最高,干重产量在完熟期最高。
生育时期也决定着青贮玉米粗蛋白、粗纤维等关键因素,对其饲草品质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随着收获时期的推迟,青贮玉米粗蛋白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也有研究发现,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随着收获期的推迟逐渐降低。因此,在选择合适的收获时期时应该综合考虑各品质因素。目前,许多研究认为青贮玉米在乳熟期和蜡熟期之间收获产量最高,且品质较好,可达到青贮效果最佳的植株含水量。
(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