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6版:养殖/牧场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海高牧业6万头奶牛“口粮”的丰收实践

金秋九月,正是青贮玉米收获的关键时节。在广袤的农田与牧场之间,机械的轰鸣取代了往日的寂静,“铁臂挥镰”的自动化收割与“智能压窖”的科技储贮,正交织成一曲波澜壮阔的丰收协奏。它们以高效与精准,成为这个季节真正的主角——从抢收到锁鲜,从田间到窖口,每一步不仅关乎牲畜越冬的饲料保障,更牵动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这片丰收图的背后,站着像海高牧业这样的现代农牧业实践者。

□文/图 本报记者 杨丽霞 通讯员 范和云

作为一家集奶牛养殖、肉牛育肥、饲料加工及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大型农牧产业化企业,海高牧业基地遍布内蒙古凉城县、达拉特旗和山西省广灵县等地,拥有11座现代化牧场和1处种植基地,成为蒙牛、伊利等乳企的优质奶源供应方。目前,该企业牧场存栏规模约6万余头,年产鲜奶约30万吨,年出栏肉牛1万头。

如何让这样的农业规模与现代化技术真正融合?在近日召开的青贮收储动员会上,海高牧业董事长高喜平明确提出要把好“三关”——安全、质量与数量,并将其视为本轮青贮工作的核心环节。他强调必须统一指挥、周密安排、全员行动,通过成立专项小组、明确岗位责任,实现生产与收储两不误,全力保障2025年青贮任务圆满完成。

铁臂挥镰:机械化收割的速度与激情

青贮玉米是畜牧业性价比极高的优质饲料来源,而抢收成败关键在于紧紧抓住短暂的收割窗口。一旦错过最佳时机,不仅青贮饲料的品质会下降,产量也将受到影响——正因如此,机械化作业在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为确保收割高效推进,必须在事前做好充分准备:抢抓晴好天气、组织技术与安全培训、完成机械设备的全面检修与保养,每一项都不可或缺。

当一切就绪,抢收大战便全面展开。收割机在广袤田间往复穿梭,将一排排青贮玉米连茎带穗收入“腹中”。经过切碎、揉搓等多道工序,原本挺拔的植株化作均匀碎段,通过出料口源源不断地喷涌进一旁的运输车中。车辆接连不断地将青贮料运往青贮窖,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收割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发酵效果。操作人员需根据玉米实际成熟度及田间条件,动态调整留茬高度、切碎长度等关键参数,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保障青贮饲料品质的稳定。

智能压窖:科技锁鲜的营养保卫战

青贮玉米收割后,及时进行压窖和密封是保证青贮饲料质量的关键环节。传统压窖方式效率低下,密封效果难以保障,容易导致饲料变质。随着科技进步,智能压窖技术应运而生,为青贮饲料储存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解决方案。

智能压窖设备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压窖的压力和速度,确保青贮饲料被压实到合适的密度,有效排出内部空气,创造理想的厌氧环境,促进乳酸菌发酵。同时,设备配备的温度、湿度传感器和气体检测装置,可实时监测窖内环境参数,及时调整压窖策略,防止饲料因温湿度过高而变质。

此外,智能密封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储存品质。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密封膜,具有优异的气密性和防水性,能够显著延长青贮饲料的保质期。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仅提高了饲料的质量和产量,也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青贮储存环节直接关系到饲料的营养价值与饲喂效果。与传统露天堆放方式容易受天气影响、导致霉变和营养流失相比,智能压窖技术通过精准控温、控湿与厌氧发酵,实现了从“粗放存储”向“科学保鲜”的重要跨越。

在实际作业中,青贮玉米通过全封闭运输车直接运抵压窖现场,采用“分段式压窖法”,将饲料分层压实、密封发酵。结合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发酵参数,并运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发酵周期,可确保饲料蛋白质含量提升10%以上,饲料转化率提高15%,助力奶牛单产提升20%。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减少了青贮因发霉变质造成的浪费,为奶牛提供了高营养口粮,还通过标准化流程保障了食品安全,推动畜牧业向高效、低碳方向转型。

管理赋能:从田间到窖口的全链协同

机械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离不开科学管理的系统支撑。海高牧业通过整合田间管理、收割运输和窖口管理三大环节,建立起高效协同的全链条管理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青贮饲料品质,更有效降低了综合养殖成本。

在这一体系下,企业成功构建了“草——畜——肥——田——草”闭环产业链。通过推行有机种植规范和全程可追溯系统,海高牧业确保了青贮玉米从田间到牧场的全过程品质可控,为粮食安全构建起坚实保障。

与此同时,企业积极探索“以种供养、以养促种”的循环农业模式。作为地区脱贫攻坚示范龙头企业,海高牧业始终不忘社会责任,即使在奶业市场低迷时期,仍坚持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发展青贮种植业保持市场竞争力。

今年,海高牧业计划完成青贮储存量20万吨。在自有种植基础上,企业创新推行“企业+农户”订单农业模式,由农户负责种植,公司统一收购。这一模式既确保了原料质量,又带动了农牧民增收,促进了当地种植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型升级,最终形成了企业与农户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产业升级:从颗粒归仓到价值共生

青贮玉米的抢收和压窖工作,不仅是为了满足牲畜越冬的饲料需求,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青贮产业的现代化不仅关乎粮食安全,更成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通过合理利用青贮玉米资源,不仅可以显著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能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青贮产业链的持续延伸,正推动农业从“保产量”向“增效益”跃升,不断推动产业循环发展。

与此同时,产业链的延伸也为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青贮产业的发展不断带动农户创业增收,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现代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催生新业态。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为农业大数据分析提供了重要基础。展望未来,随着5G、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深入渗透,青贮产业有望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数字化,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潜力,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从“铁臂挥镰”的机械化收割到“智能压窖”的科学锁鲜,海高牧业以创新实践突破传统农业的效率瓶颈与资源限制。在这场收获与保鲜的协奏中,机械化构筑基础,智能化注入动力,科学管理则引领全局——三者协同,共同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展望未来,随着消费市场对乳制品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国家政策对现代农业的持续支持,海高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深化智能化管理、延伸产业链条,企业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在担当社会责任、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海高牧业正稳步成长为现代农牧业的标杆企业,以实际行动为行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谱写新篇章。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