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6版:养殖/牧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甘肃合作市“每头牛都有电子身份证!”

“以前养的是本地土种牛羊,生长慢、出栏晚,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近日,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勒秀镇加茂村牧民才让扎西抚摸着身边健壮的改良牦牛说道,“现在政府不仅送来良种,还教会我们科学养殖,今年出栏20多头牛、100多只羊,收入翻了好几番!”3年前,才让扎西在政府扶持下引进了一批改良牛和羊,通过科学喂养、疫病防控等措施,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才让扎西的致富故事,正是合作市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作为甘南州重要牧区,合作市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牧业新路: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为抓手,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牛羊产业为重要支撑,大力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帮助农牧民腰包越来越鼓。

在卡加道乡、佐盖曼玛镇为核心的犏牛繁育基地,技术人员正在为一批“娟犏牛”进行健康检查。这些通过娟姗牛与美仁牦牛杂交培育的新品种,体格健壮、生长迅速,产奶量较传统品种提高三成以上,真正实现了“繁育好品种、带动好产业”。“我们不仅推广娟姗牛,还陆续建成多个冻精改良点和人工授精站,良种覆盖率持续提高。”合作市畜牧工作站站长陈育忠介绍说。

据了解,合作市创新推出“四季均衡出栏”模式,打破传统出栏周期限制。在佐盖曼玛镇牦牛育肥基地等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员正在指导牧民使用精准营养配方,培训饲料配制技术,有效缩短养殖周期,显著提升其养殖效益。同时,当地大力发展“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构建从良种引进到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

“每头牛都有电子身份证!”中国电信合作市分公司副总经理高凯向记者演示着智慧牧场大数据平台。据介绍,牧场依托甘南州智慧牧场大数据平台,通过给牛身上植入电子芯片,实现从牧场到餐桌“一牛一码”的全程溯源,5G和物联网技术让畜牧业变得更智能、更高效。

品牌建设同样成果斐然。“美仁牦牛”和“卡加藏羊”2个区域公用品牌凭借高原绿色、有机的健康特色,赢得市场青睐。目前,合作市已成为全国牦牛乳、曲拉交易中心,相关交易量占全国86%,酪蛋白系列产品产量占全国90%。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牛出栏0.78万头,同比增长8.38%;羊出栏3.91万只,同比增长8.99%;奶产量1111吨,同比增长11.5%。今年市里再投731万元推进生态家庭牧场和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持续优化畜群结构,改善饲养条件,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畜牧业真正从“量大”转向“质优”。(袁玉花 鲁明 周桐)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