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畜禽产业集约化发展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已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陕西畜禽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势头迅猛,但养殖废弃物排放量亦呈现逐年递增态势。本文对陕西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不同区域的利用特点,并通过典型案例展示资源化利用的成功经验,为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武治勇 令幸幸 聂林文 李宏 范琳 唐永锋 张眉
在“双碳”战略目标与农业绿色转型的背景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已成为破解农业发展与生态约束矛盾的关键突破口。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系统治理,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推动农业向绿色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农业农村部明确要求到2030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要达到85%以上。目前,中国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率约为78%,仍存在提升空间。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文件指出,到2030年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体系初步构建,乡村生态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大幅提高。因此,打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这个行业卡点,推行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现状
陕西畜禽养殖种类丰富,涵盖生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等主要畜禽品种。根据陕西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年末,全省生猪存栏841.6万头,牛存栏122.3万头,羊存栏861.5万只,家禽存栏6320.3万只。从产业分布来看,关中地区是传统优势产区,以生猪、奶牛,家禽养殖为主;陕北依托草地资源优势已发展成全省肉牛、肉羊主导产区;陕南地区在生猪和家禽养殖呈现出区域优势。
根据农业农村部畜牧业综合信息——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平台数据,截至2024年5月统计节点,2023年陕西省畜禽粪污产生量为5229万吨,利用量为4739万吨,利用率为90.62%。规模养殖场粪污产生量为2341万吨,利用量为2203万吨,利用率为94.1%,规模化利用率明显高于平均利用率。
分区来看,关中地区是陕西的农业核心区域,畜禽养殖量大,粪污产生量也相对较多。该地区依托较为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和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推广“畜——沼——果蔬粮茶”种养结合模式,通过建设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加工厂,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清洁能源和优质有机肥,实现了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同时,关中地区还注重节水养殖和节水灌溉技术的结合,降低了水资源消耗,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陕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干旱,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但该地区畜牧业发展较快,特别是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具有较大优势。针对陕北地区的实际情况,陕西省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一方面,通过推广节水养殖技术和粪污干清分离技术,减少了粪污的产生量和处理难度;另一方面,利用陕北地区的广阔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发展草食畜牧业和生态农业,将畜禽粪污作为有机肥料施用于农田,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
陕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气候湿润,适宜发展生猪、家禽等畜禽养殖业。该地区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注重发挥水资源优势,推广节水养殖技术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有机肥加工厂,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和生物饲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陕南地区还注重加强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储存和运输体系建设,提高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典型案例
能源化利用——白水县黑膜发酵技术案例
白水县是陕西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典型区域之一。该县通过推广黑膜发酵技术,实现了畜禽粪污的高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白水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第八分场是该县的一家规模化养殖企业,年出栏生猪35万头。该企业建设了黑膜厌氧消化池和黑膜厌氧消化液储存池等设施,采用黑膜发酵技术处理畜禽粪污。通过该技术处理后的粪污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产生了清洁的沼气和优质有机肥。沼气用于养殖场内部的能源供应,有机肥则施用于周边农田和果园,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该案例的成功实施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肥料化利用——汉中市南郑区裕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案例
汉中市南郑区裕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化仔猪繁育场,年出栏商品仔猪3万头。该企业采用水泡粪工艺收集畜禽粪污,并通过异位发酵床进行发酵处理。发酵后的物料作为商品有机肥原料或还田利用。该技术模式具有占地面积小、劳动强度低、运行成本低、无臭环保等优点。通过该技术处理后的畜禽粪污不仅实现了资源化利用,还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土地承载压力。该案例的成功实施为陕西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路径。
种养结合——澄城县“粮畜果蔬”生态循环案例
澄城县位于陕西渭北旱塬东北部,是传统农业大县。该县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特点,积极实施种养有机结合模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通过推广“粮畜果蔬”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将畜禽粪污作为有机肥料施用于农田和果园,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同时,该县还注重加强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储存和运输体系建设,提高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效率和效益。该案例的成功实施为陕西省乃至全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优势与挑战
优势分析
政策支持。在推进农业绿色转型的战略布局中,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已提升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国家层面相继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2017—2020年)》等文件,陕西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相关工作开展,为陕西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技术支撑。陕西省是传统优势养殖产区,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据统计,陕西省生产农家肥的养殖场占比高达84.3%。黑膜发酵技术、异位发酵床技术、堆肥发酵技术等在陕西省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这些技术的成熟应用为陕西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市场需求。随着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不断推进和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市场对有机肥料和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挑战分析
资金投入不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和运营维护等方面。然而,当前部分养殖场特别是中、小规模养殖场面临资金短缺问题,难以承担高昂的投资成本。这制约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推广和普及。
技术普及程度不高。虽然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但部分养殖场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小规模养殖场对新技术、新模式的了解程度不高,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这影响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整体水平和效果。
市场体系不完善。当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这制约了有机肥料和清洁能源等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和规模化发展。
对策与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政府应继续出台更加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加大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建议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养殖场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和运营维护等方面。
推广先进技术和模式。加强先进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建议通过组织专家讲座、现场观摩、技术示范等方式提高养殖场对新技术、新模式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同时,可以建立技术服务平台和专家咨询机制为养殖场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服务。
完善市场体系和监管机制。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体系和监管机制。建立有机肥料和清洁能源等产品的交易平台和信息发布机制,促进产品交易和信息流通;同时,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武治勇 李宏 范琳 张眉单位: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令幸幸 聂林文单位:陕西省畜牧产业试验示范中心;唐永锋单位:陕西省白水县畜牧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