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畜牧所集成的“石漠化区种养绿色循环发展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文山高峰牛适度规模种草养殖技术”以及两个牧草新品种,成功入选第八届草业大会《草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典型案例》。这不仅是项目团队的重大荣誉,更是文山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山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
提供石漠化治理“文山方案”,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面对石漠化这一制约地区发展的生态难题,州农科院创新推出“石漠化区种养绿色循环发展”模式。该模式通过在石漠化严重的“三光”片区猕猴桃林下种植特色牧草“黎骛”绿叶山蚂蝗,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带动猕猴桃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及产量全面提升。2022年至2024年,累计新增产量2941.2吨,新增产值0.45亿元。同时,“青贮玉米间作蕉芋/千穗谷”模式在砚山、麻栗坡等6个县推广示范,既有效固土保水、改善生态,又为养殖业提供优质饲料,实现“点石成金”的生态逆转,为全国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山经验”。
打造富民强州“绿色引擎”,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围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文山高峰牛”及新育成的优质牧草品种,形成“好草养好牛、好牛卖好价”的产业链闭环。三年来,该技术累计带动全州养殖文山牛51万头,实现总经济效益45.54亿元,新增利润7.84亿元。适度规模养殖技术有效破解了生态约束、饲料成本高、养殖效率低等产业痛点,推动传统散养向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的现代畜牧模式转型。此外,“滇东南千穗谷”与“滇东南蕉芋”两个牧草新品种在全州推广8786亩,既保障本地饲草供给,也拓展草种外销市场,使“小草”成长为支撑区域经济的大产业。
提升文山农业品牌影响力,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此次成果在全国草业大会上获得推介,显著提升了“文山高峰牛”及文山农业科技的知名度和品牌信誉,有助于吸引更多政策、资本与市场资源聚焦文山。(文山州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