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6版:养殖/牧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四川瞄准五年内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35%

近日,2025年四川省秸秆饲料高值化利用交流活动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举行,记者从现场获悉,作为畜牧大省与秸秆资源富集区,四川正分阶段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体系建设,剑指饲料缺口与资源浪费的双重矛盾,计划年内实现全省新增秸秆饲料化产能50万吨,利用率突破20%;2027年提升至30%左右;2030年力争达35%左右,基本满足省内畜牧产业发展需求。

作为农业大省,四川的秸秆资源与畜牧需求形成鲜明对比:全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达3206万吨,当前饲料化年利用量仅527万吨,占“五化”利用的17.5%,低于全国24.4%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全省牛羊年需粗饲料4400余万吨,缺口高达1500万吨,每年需从省外外购420余万吨,资源潜力与市场需求的失衡尤为突出。

自然条件与基础设施短板成为主要梗阻。与会专家指出,四川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易导致秸秆霉变,黄曲霉素超标问题成为影响饲料质量安全的关键障碍。同时,省内丘陵山区地形复杂,秸秆收储运体系不完善,进一步抬高了综合利用的难度与成本。

此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精准划定禁烧范围”与四川出台的秸秆饲料高值化利用6条措施已奠定一定的政策基础。本次会议则明确在秸秆饲料高值化利用上从“1.0版”向“3.0版”实现较大的跨越。

技术层面,重点研发推广自动解捆撕切、绿色高效干燥等关键技术,破解潮湿环境下的霉变难题;同时深化饲料转化技术,针对性研发牛羊专用配方,推动秸秆从“粗饲料”向“高价值饲料”转型。

装备升级成为品质提升的关键抓手。四川计划引进低能耗智能化烘干成套设备,将秸秆含水量控制在14%以下,从源头杜绝黄曲霉素超标;同时引入秸秆裂解、汽爆、酶催化等先进装备,力争将粗蛋白含量提升至28%。市场主体培育同步发力,重点扶持年利用量1万吨以上企业,推动3000吨规模企业技改升级,预计2030年全省秸秆利用主体将达3500家以上。

收储运体系重构同样提速。按照“片区有加工基地、乡镇有收储站、村社有临储点”的布局,四川正加密站点网络,配套打捆运输装备,盘活闲置资产打通资源流通脉络。三大区域性试点已率先突破:威远县投入1500万元建设示范生产线,将秸秆含水率降至15%以下;三台县建成西南首条能量与蛋白饲料生产线,年处理秸秆30余万吨;甘孜县采用菌酶协同工艺,为涉藏州县提供10万吨优质饲料。

“秸秆饲料化不仅能填补畜牧饲料缺口,更能推动农业循环发展。”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技术突破与体系完善,四川有望实现“秸秆变饲料、饲料促养殖、养殖产肥料”的绿色闭环。(姚汶男 张艳玲)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