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2版:新高考要来了 上一版 下一版  

提升软硬件 重视“生涯规划”

我市高中学校多措施应对新高考

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数字化地理教室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英 许婷

作为全国第五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八省区之一,我区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开始,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高校招生模式。面对“新高考”“选课走班”“学生生涯规划”等新事物,我市各个学校都采取了哪些措施?经过近一年的运行,老师们又有怎样的建议和意见给学生呢?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进行了专门采访。

主动学习不断认识新高考

3月13日,在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校园里,学生们踏着铃声走出教室,享受课间休息时间。问及是否了解新高考,不少学生点头表示知道,老师们对于新高考的内容也讲得非常清晰。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党总支部书记王雪松介绍,2022年,六中对学校所有的高中教师进行了高考综合改革培训,这学期开始也安排了针对学生和家长的有关生涯规划的公益讲座和指导,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学生和家长对高考综合改革有更深的认识。

虽然很多省市早已进入了新高考实施阶段,但对于我区的学生来说,新高考依旧是新事物。面对新事物,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能够快速地弄懂学通落实相关政策?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通过接受培训和主动学习的方式使全体教师对于“三新”的认识有了系统的提升。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教务副主任杜建亭介绍,学校主动报名参加清华大学关于“三新”培训、生涯规划培训、创新人才培训等,通过高端系统培训提升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学校带领管理团队、骨干教师主动走出去,向发达的省市学习先进的经验。

“我们去湖北武汉系统学习新高考综合改革,去江苏南京学习新课程的实施,去杭州、青岛学习基于新高考新的评价方式。我们还准备去一些示范学校实地考察大数据下的智慧校园管理,精准教育教学,从而为管理和教学赋能。”杜建亭说。目前,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所处的发展阶段,配套制定了学校落地的实施方案,即新课程实施方案、选课走班方案、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学生生涯规划全员导师制实施方案以及教研教学集体研究“三新”方案。

采访中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了解到,面对新高考,我市各个高中学校通过积极参加培训、主动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吃透国家和自治区的高考综合改革政策和实施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配套制定符合学校、学生的一系列方案,为选课走班做好准备。

提升软硬件应对新高考

新高考的考试模式发生了变化,对学生应考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各个学校来说也是一次新的挑战。面对挑战,我市各个高中学校从教学设施设备、教师队伍方面着手,制定详细的计划方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通过储备教师队伍、完善教师绩效工资考核等激励分配方案等多种手段,提升教师队伍综合水平和积极性,应对新高考。

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依据国家改革方案、课程标准,以及自治区的实施方案、配套文件等,对高考综合改革进行了有效安排,制定了详细计划。首先,出台了六中高考改革的整体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配备硬件建设,包括教室、学生作业柜、班级班牌、创新实验室。在选课走班方面配备了相应的平台与软件,保证在排课的时候满足一班一表、一生一表、一师一表。为了加强高考综合改革的课程建设,满足选课的要求,六中在教育阅读平台上开设了284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也积极推进硬件建设,确保学校行政班级数与教室数比例达到1∶1.5;积极推进学科特色教室、阅览室和实验室等功能室建设,为走班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聘请专家深入指导,开展特色活动深化教研。一方面朝向核心。积极向呼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靠拢,充分发挥视导检查的诊断作用,借助教研活动得到教研员科学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向内深化。开展新课改校内集中培训。面向全体教职工,旨在凝聚共识,提振精神,共同研讨如何落实教育教学新理念,让课堂发生改变。外出学习教师分享收获,学习先进地区课改经验;级部和职能部门汇报关于新课改的积极思考与行动;开展关于新型师生关系、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等问题的思考,共同展望未来回中的样子。第三方面向外借力。与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联合组建了“后浪名师坊”,与“北京大学朱红生涯教育团队”合作成立了“后浪生涯教育导师营”,与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学特级教师团队”合作开展“教学课例点评”活动等,拓宽视野,提高教学素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副校长张小奕表示,学校还成立“青雁”青年骨干教师工作室,将开展覆盖课改理念、专业知识、教育艺术等在内的培训、讲座、论坛、读书沙龙、专业写作等学养提升活动,充分挖掘青年教师的潜力,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着力营造学术氛围,以点带面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让每个教师都能自主发展并感受到职业发展带来的幸福,进而推动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