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因其花色艳丽,娇美动人,自古便是文学创作的常用题材。《诗经》中著名的《周南·桃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盛灿以示春之勃发,茁壮生长之意。正是因为桃花在古典文化中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桃花纹也成为了中国最流行的传统装饰纹样之一,至今经久不衰。
桃花纹在风格上既有写实的,也有写意的,在不同的载体上既有作为器物装饰纹样的,也有作为图画中的主图纹样的。桃花纹样曾在清朝雍正、乾隆年间风靡一时,流行于各类工艺品中,持续到民国时期。不仅出现在各种精美的鼻烟壶、画珐琅瓶、瓷器等器物上,还出现在各类宫廷服饰、民间织物上。
这件清乾隆时期的米黄地粉彩桃花纹蝠耳瓶,侈口,束颈,颈部饰侧面形象蝠耳,以矾红描金为饰,圆弧腹及底内收,下承圈足,足端微撇。口沿描金,内壁及外底饰松石绿釉,外壁以米黄釉为地,其上以粉彩绘春风桃花图,数枝碧桃,横欹而出,苍雅多姿,花开娇红,或吐萼含苞,粉嫩怡人,绿叶阴阳反侧,尽显春风中摇曳俯仰之姿。其画笔清秀细腻,设色淡雅逸丽,画意之雅犹如和风拂面,醉人心扉,清新自然。外底心以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粉彩是乾隆彩瓷的主流,官窑和民窑都大量烧造。除白地粉彩外,还有各种地色的粉彩瓷,如豆青地、红地、黄地、蓝地、绿地、胭脂红地、木纹釉地、碎纹地等。有的器物在色地上用金彩勾画纹样的轮廓,看上去如铜质珐琅彩器。
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是乾隆粉彩一个独有的特征,叫“绿里粉彩”,简称“绿里器”。乾隆粉彩器的内面及底足常施绿釉,其中内面为淡绿釉,底面为绿釉。绿色浅淡而闪黄,表面有小皴纹。胎釉结合牢固,极少剥落。绿里粉釉中以金线勾绘纹饰轮廓或口涂金者为精品。
乾隆皇帝似对碧桃情有独钟,其尚为皇子时(雍正六年)曾作一首咏碧桃诗文:“薄縠轻绡丽午风,画堂人静暮春融。重门难把芳心绾,独露一枝深院东。”乾隆皇帝对此诗颇为满意,还以此诗意入画,制为一件仿汝釉洋彩碧桃诗意双陆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粉彩瓶与此件“洋彩汝釉碧桃诗意双陆瓶”同为色地彩瓷,设计理念上异曲同工。
蝠耳,有好运和幸福之意;桃素有长寿之意,两者结合蕴含“福寿双全”之美意。此瓶不仅造型隽秀,而且寓意美好,装饰纹饰尤为独特,画意十足,当为一件颇为独特之乾隆御窑画意佳器,意境高远,春意盎然。 (据《联谊报》程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