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晚报讯(记者 王英)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市不断出实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精耕细作,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强首府”工程。3月30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走进位于和林格尔的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了解他们如何高质量发展,为“强首府”工程注入活力。
3月30日,在内蒙古显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物联设备制造中心,工人们正忙着分装刚刚制作出来的芯片。由内蒙古显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蒙芯”是一款先进的支持国密算法的物联网传感器芯片,具有“超微功耗、无线无源、自组网”三大核心技术。“它的应用市场非常广泛,比如城市楼宇检测、桥梁、隧道、码头、边坡等都可以通过这款芯片进行安全检测,提前预防预警。”内蒙古显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葵生说,公司11年来专注于科研创新,其中,从芯片设计到传感器到操作系统全产业链闭环研发生产,在城市物联网相同类型企业中具有领先优势,而且公司采用的数字电网也走在了同类型行业的前列。
打通整个产业链条,全闭环进行生产的还有内蒙古鑫广进燃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3月30日,在该公司一万平方米的厂房内,机器声轰鸣,入口处的钢板经过一道又一道工序之后,变成了燃气调压箱及压力容器等设备的零部件,并最终成为了一件完整的产品。“通常情况下,这些设备的生产需要有前端的企业配合,但是我们从机加工、焊接、封塑、钣金、调试、控制等等都自己做,所以产品质量更严,售后服务更全面,也有更多创新,像地下燃气调压器、阀门、压力监控等都属于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内蒙古鑫广进燃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松介绍,公司从北京把管理和设备都带到了呼和浩特,目前商品在北京市场可以占到70%的份额,全国市场占有份额也达到了20%到30%之间,2022年公司的产值达到了1.5亿元。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精耕细作,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韧性最重要的保障。近年来,我市加大力度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为“强首府”工程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呼和浩特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科李彤彤介绍,截至去年底,全市共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1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市本级17家,其中11家与自治区重复),同时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27家。
内蒙古草原红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必威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和林格尔扎根均已经15年,15年的沉淀使得企业在各自领域都走在了前列。以内蒙古草原红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拥有8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外观设计专利,另有注册商标120项。应用于主导产品 25 个,建立市级研发机构1个。“‘专精特新’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我们也会不断完善机制、补齐短板,朝着‘更优’的目标发展。” 内蒙古草原红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占彪说。
采访中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了解到,根据产业方向,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包含食品加工、生物疫苗、工业制造业小企业。为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我市一方面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呼和浩特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加强“专精特新”企业精准化服务支撑。另一方面,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强化融资专项服务,鼓励合作银行加大对“专精特新”培育库内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驻呼金融机构落实国家中小企业普惠金融政策,针对中小企业丰富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效。此外,加强中小企业平台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服务。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上市辅导、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服务,加强人才队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