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李娟
品鉴专家:戴德昇(内蒙古桥华古玉文化艺术馆馆长、玉器专家)
委托人:王先生
我今天带来的是一件白玉葫芦雕件,质地为和田白玉,玉质温润。因长期把玩,表面有明显的包浆,显得非常油润,请专家予以品鉴。
专家鉴评:
葫芦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组成部分,作为农作物,在我国种植的时间很长,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也不同,如瓠、匏、壶、甘瓠、壶卢、蒲卢等。而葫芦成为文玩始于唐朝,成于宋代,兴于明清。到了清代更为盛行,而且进入到了皇宫,后来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葫芦的外形非常好看,色黄如金,寓意吉祥。早期,葫芦主要是作为杯、壶的用途。葫芦剖成两半,作为盛水、盛酒的器皿。慢慢的,雕刻葫芦在民间兴起,人们在葫芦上走刀划针,刻画出有观赏价值的花草虫鱼图案,并流行到全国,把葫芦演变成了一种掌上把玩之物。如果经常把玩摩挲,葫芦通体挂瓷包浆,紫润光洁,价值不菲。
在玉雕件中,工匠也非常喜欢使用葫芦题材。我国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葫芦形的工艺品,博物馆中收藏的葫芦工艺品材质多样,有玉石、水晶、黄金等。葫芦谐音“福禄”,福气与禄位两全,如果葫芦周围还攀爬着兽,兽谐音“寿”,则福禄寿三全,大圆满。因此,寓意丰富的玉葫芦自古深受人们的喜爱,纷纷收藏。
展示的这件葫芦佩,根据制作工艺来看是一件现代工艺品,采用了双面工,但并非手工雕刻而成,而是电脑雕刻而成,材质为韩玉,没有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