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3版:呼和浩特 上一版 下一版  

我市积极打造高品质养老模式 为老年人幸福“加码”

养老不再犯愁 居家安享晚年

社区文化生活满足老人精神需求

在活动中心锻炼的老人

立体化为老服务 开启养老新模式

昨日,丽苑社区的退休居民张萍正和邻居黄秀莲在社区为老服务餐厅吃早饭;三角线社区89岁居民王修德享受着上门医疗服务;交通设计院宿舍楼的居民孙文生用上了新安装好的适老化改造产品……这一幕幕场景,是新城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小片段,折射出新城区立体化为老服务新模式。

新城区以解决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问题为突破口,聚焦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广覆盖、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基本公共养老服务体系,让越来越多的老人感受到最美“夕阳红”的暖意。

“我们社区可好了,我们在这里能唱歌、跳舞,还能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到了中午,我们就去社区的为老餐厅吃午饭,日子过得太滋润了。”丽苑社区居民王金花说道。

据了解,新城区结合辖区老年居民占比较高的特点,着力建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并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充实为老服务内容,让老年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医疗护理、生活照料、营养配餐、精神慰藉、帮扶救助、爱心服务”等精细化服务,满足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

上门服务 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米”

“许奶奶,我们是光华街社区居委会的,过来看看您,帮您进行高龄认证!”家住外运小区的许桂兰老人今年90岁,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高龄认证成了头疼的事。

像许桂兰一样的高龄老人普遍存在智能手机使用不畅造成认证难的问题,为了解决居民们的难处,每个认证周期末,东风路街道都会组织社区网格员和志愿者开展敲门行动,上门为有需要的老年居民进行身份认证,保障辖区内老人高龄津贴的正常领取。

“网格员们不仅会上门为老人进行高龄认证等服务,还会根据老人的需要,为老人采购食品、药品,帮助老人整理家务、清理个人卫生、修理家电,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新城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周成告诉记者。

除了依靠社区网格员进行上门服务,新城区还引进社会力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辖区内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上门护理、照护、清洁、心理抚慰等服务,着力提高辖区内老年居民生活质量,打通为老服务的“最后一米”。

适老化“微”改造

让养老变“享老”

为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更加精细化、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新城区积极推动适老化改造,让老年人在家中就能既方便又安全地乐享老年生活。

走进中山社区水利厅小区独居老人蔺翠英的家,几件简单的家具有序摆放,地面干净整洁。新的助听器放在卧室床头,床尾安装了可移动床边扶手,一键紧急呼叫器摆在老人易取的位置。看着家里崭新的适老化设施,已过耄耋之年的蔺翠英老人感觉特别幸福。

“适老化改造对象的标准是本市户籍年满60周岁以上纳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人老年人家庭,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高龄、失能、留守、空巢、残疾人老年人家庭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就可以申请。我们结合实际,将居家适老化改造对象范围扩大到包括70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家庭。”新城区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杜玉荣介绍。

“今年,我们还将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杜玉荣说。除此之外,新城区还将合理布局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新建改造养老服务中心、站点16处,启动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个。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化、精细化服务,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惠民成果,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切实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