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珐华彩盘,经仔细观察,应为明中期珐华彩凤穿牡丹纹盘,可谓价值不菲。
珐华彩又称“法华”,是一种低温釉陶瓷,珐华创于元代,盛于明代,至清代仍有少量烧制。珐华最早是在山西蒲州阳城、高平和晋城一带烧制,常见器型有花瓶、香炉等。此时珐华器只是地方民窑的一个品种,所用胎体皆为陶胎,分为砂胎与缸胎两种,砂胎酥松,缸胎坚细。装饰手法是在修好的胎体上先雕刻花纹图案的轮廓线条,再用毛笔蘸瓷浆在纹饰轮廓线中堆起凸起的线条,入高温烧成素胎,再在烧好的素胎上按花纹图案的需要,施以蓝、白、黄、紫、绿等彩釉,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器型有瓶、罐、钵等;常见的纹饰有花鸟、云龙、人物等,色彩浓艳,纹饰具有立体感。山西所产珐华器烧制年代较早,传世的早期珐华器已少见。
景德镇烧制的珐华器造型有瓶、樽、罐、绣墩及透雕盒等。其器以孔雀蓝或匣皮紫釉为地,纹饰凸线内填黄。珐华器的烧制在成化年间最盛,明中晚期皆有延续。到了清代,珐华制品减少,康熙时珐华器造型均具康熙器型风格,堆花或刻花的纹饰线条都不及明代的圆浑,色彩与明代也略有区别。
明代景德镇所产珐华与山西珐华在制作工艺上基本相似,在制作中由技术高超的工匠立粉填彩,因此景德镇珐华器艺术价值较高,较受藏家欢迎,特别是明早期至明晚期的珐华器。嘉靖朝珐华器也受到同期陶瓷纹饰的影响,多是一些含有道教意义的纹饰。
曾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中,一件明晚期的珐华釉莲池纹梅瓶,布局疏朗,纹饰流畅,整体风格较素雅,最终以280.8万元成交。后香港佳士得又一件明珐华莲池鹭鸶纹罐,其整体布局与前者类同,只是主体纹饰有所区别,最终以1033.7万元成交,为珐华器价位最高者。
山西珐华彩成交率不高的原因,珐华器是由山西晋南地区所创烧的民窑器,在早期的产品中,山西珐华器较多。陶胎的珐华器,胎体不坚实,釉质附着力差,剥釉、磨损严重造成了山西珐华器传世品较少,且品相较差。山西产的珐华器只是民窑中的一个品种,受文化、地域因素影响,在制作中随意性较大,因此艺术价值也较低。
总之,珐华彩产量不多,不能形成较大的收藏体系,使得许多人不了解珐华彩器,更无法鉴定珐华器的真伪,珐华器的鉴定、研究并无权威,也使许多收藏家对珐华器的收藏望而却步。
(据《联谊报》王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