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马妍
有的老旧小区没有物业脏乱差;有的老旧小区引入物业后收费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市一些街道、社区积极探索老旧小区管理新模式,在马上解决、“马上议事”等工作模式中开辟管理新思路,为构建文明和谐的小区环境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遇到事马上解决 提升居民满意度
工大社区电力城小区属于老旧小区,管理难度较大,金海区域服务中心将加强组织建设作为深化基层治理的切入点,全面引进物业管理,划清物业服务范围,明确业主与物业公司的权利义务,推选社区能人共同管理小区赢得了居民的一直好评。
社区网格员在辖区走访时发现,很多居民喜欢在闲暇之余开展一些娱乐活动,但由于社区位置距离小区较远,社区的文化活动室共享难、利用率低。金海区域服务中心本着服务为民的原则,随即在小区内建设新的党群共治服务站,迅速为辖区居民搭建起了增进邻里感情、提升生活质量的服务平台。
同时,为进一步增强辖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社区成立暖心小分队定期为独居老人上门打扫卫生。为了让居民在茶余饭后有一个散步健身的好去处,工大社区协同城市管理办清理辖区公园内的垃圾,维修基础设施,使公园焕然一新。遇到事马上解决,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实事不仅发生在居民的家里,也出现在居民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里,居民满意度不断提升。
碰到难题“马上议事” 家门口通民意
如今,每到天气好的时候,居住在新城区西街街道办事处曙光街社区苏虎街惠民健身小广场附近小区的居民都会到小广场聊聊天、健健身、下下棋、歇个脚。而这个地方,也是曙光街社区整合网格资源办实事、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的生动实践。
目前,曙光街社区为3042户居民配备10名专职网格员,优选吸纳网格中的党员、楼栋长、“五老”等人员加入志愿网格员队伍,围绕风险防控、民生服务、矛盾化解等方面工作,实行“不统一时间、不固定点位、不常态坐班”的“三不”弹性工作制,全天候、全时段收集社情民意。
社区是所有居民的“家”,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引导居民自觉回归自治本位、发扬主人翁精神。曙光街社区通过“连心卡”走访活动,组织网格员入户走访,进小区入户、进网格微信群,广泛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帮助群众解决遇到的难题。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激活社区微观单元的治理活力,以微网格撬动微治理,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可行路线。
从收集煤气楼小区居民就“如何处理小区北院卫生死角”的意见,到形成“荒地改造成停车场”的方案再到落实方案施工,西街街道曙光街社区党委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高效的办事效率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这得益于曙光街社区“小马扎议事厅”党建品牌在调解矛盾方面立竿见影的工作。
“小区门前的荒地是否能够利用起来,改造成停车场呢?”“5号楼2单元的下水不畅,是多年存在的问题,大家商议下这个问题怎么能彻底解决。”“今天咱们坐到一起,就是为了征集你们的意见建议,听听你们的心声,大家有什么意见想法,请随便讲……”这样的一幕总是出现在西街街道曙光街社区的“小马扎议事厅”,大家撑开小马扎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摆问题、议对策。自设立“小马扎议事堂”以来,曙光街社区不定期将退休干部、老党员、居民代表、物业公司等不同群体请来,按照“一事一议”“有事必议”的原则,通过“马上议事”工作机制,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推动基层治理有效提升。
曙光街社区党委书记赵明介绍,基层社会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涉及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从宏观方面着力,还得瞄准群众关心的“鸡毛蒜皮”,将更多力量下沉到末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群众提供集成高效、便捷精准的高品质服务,从而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精准度。“马上议事”,创新协商模式。让社区干部与居民群众齐坐小马扎,把会议变成议事,将议事地点从会议室转到院内、楼前、小广场,共同谈治理、化矛盾,推动居民商议形成解决自身需求的新思路,同时还能在“拉家常”的过程中听取居民对街道和社区的工作建议,切实把群众关心、发展关键的民生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基层,真正做到“小马扎”通民意,家门口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