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又称“俎”,是中国古代一种盛放肉祭品的礼器,牛虎铜案就是用来盛放献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献祭。这件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青铜质地,高43厘米,长76厘米,宽36厘米。该青铜案1972年出土于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中,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1995年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宴会厅展示了八件国宝级文物,其中就有这件牛虎铜案。
这件牛虎铜案,主体为一头站立状的大牛,肩部隆起,牛角飞翘,身体前倾,背部自然下落成案面,牛尾部是一只呈攀爬状的老虎,老虎张口用力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一头小牛横向站立在大牛前后腿之间,呈十字交叉形。大牛和老虎用模铸造,一次浇铸成型,小牛则是另外铸造,然后再焊接在大牛腹下。该铜案设计巧妙,造型完美,形象生动传神,既有中原地区青铜器的特征,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充分体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标志性器物,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稀世珍品。
该青铜案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其中大牛颈肌丰硕,两巨角前伸,身体前倾,给人以重心前移、摇摇欲坠之感,但它尾部的老虎后仰,其后坠力又使铜案恢复了平衡;大牛腹下的小牛,更增强了该铜案的稳定感,这样一来,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这种造型极具张力又达到了巧妙的平衡,在力学和美学上都呈现出极高的水平。
这件战国牛虎铜案无论在整体造型上,还是在铸造工艺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境界,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国之瑰宝。
(据《联谊报》卜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