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6版:百灵 上一版   
下一篇

那时我们荡起双桨

图片来源:IC photo

●司马小萌

一个老资格的少先队员,想在“六一”儿童节吹吹牛,可以吗?

想当年,在座的许多朋友还没出生,甚至连细胞核都没形成的时候,北京育才学校少先队员司马小萌,已经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小伙伴们一起高歌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那是1959年秋,北京万名少先队员以雄壮的大合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同时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10周年。

万人大合唱!这规模,吓到你没有?那时人民大会堂刚落成,红领巾万人大合唱应该算是大会堂的“首秀”吧。

历史回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建立了中国少年儿童队。10月13日这一天,被定为少先队建队日。1953年6月,在共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少年儿童队正式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北京人民大会堂,是为国庆10周年献礼的十大建筑之一,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施工。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9月建成,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国庆10周年前夕竣工的十大工程,除了人民大会堂,还有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火车站、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和钓鱼台国宾馆。

人民大会堂里,最令人瞩目的当然是万人大礼堂。万人大礼堂位于大会堂中心区域,南北宽76米,东西进深60米,高33米。穹窿顶、大跨度、无立柱结构。三层座椅,层层梯升。礼堂平面呈扇面,坐在任何一个位置,均可看到主席台。据说,一层设座位3693个,二层3515个,三层2518个;主席台可设座300至500个,总计可容纳10000人。

为了万人大合唱,人民大会堂舞台两侧搭起层层木阶。合唱队员拾级而上,远远望去,一排排小脑瓜乌泱乌泱,甚是壮观。清一色的白衬衫红领巾,鲜艳跳跃,青春洋溢。由于人数众多,每次进场、退场都要花不少时间。

承认吧,能混进人民大会堂、混进大合唱队伍的孩子,肯定不是一般孩子。起码,你的声音要“合群”。要是“一枝独秀”,那么对不起,你独唱好了。如果没机会独唱,嘿嘿,合唱机会也不会给你啦。

为了这个红领巾万人大合唱,北京市各小学紧锣密鼓选拔队员。

记得当时的音乐老师姓李,唱歌特棒。每逢上课,他一边弹奏管风琴一边哼唱“啦啦啦”,那浪漫劲儿啊,成了孩子们心中的男神。

李老师让同学们站成几排。当音乐声响起,同学们“哇啦哇啦”唱,他逐一从大家身边走过,驻足倾听。

别看从广东来的司马小萌同学普通话还有待提高,但唱起歌来发音绝对标准。最重要的是声音“合群”。于是,李老师拍拍这个小脑瓜说:“算一个!”

谢谢李老师!让一个小脸黑黝黝、发音嗲嗲的南国小丫头,不仅当年“傲立群雄”,而且至今还有嘚瑟的资本。

至于我们在大会堂唱了哪些歌,记不清了。必唱的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和《让我们荡起双桨》,其他脍炙人口的儿歌也轮番上场。

印象最深的还有,演出结束后,每个孩子都领到一个挺大的礼品袋,里面有很多好吃的零食。啧,啧,啧!

吃零食,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小菜一碟儿”。家长抢着给,生怕委屈了自家宝贝儿。学校周边专门挣学生钱的小商小贩比苍蝇还多。而那时,俺是住校生,学校规定不准带零食返校。所以,有点嘴馋的小萌同学捧着礼品袋傻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1959年的红领巾万人大合唱,到底有多少孩子参加?不知道。网上也查不到。现在看来,舞台两侧的木阶,似乎容不下万人。孩子们是分批而上,还是把坐席上的红领巾都算上?原谅俺信息不够全面。因为那时还没当记者,不会刨根问底。

不过,后来那些年,人民大会堂还举办过好几次万人大合唱。最著名的当属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舞台两侧有3600人的合唱队;观众席上,上万人与之呼应,形成地地道道的大合唱……

呵呵,一个小小合唱队员已经这么张扬了,想想当年舞台上那些独唱的孩子,应该更傲娇。不知他们如今怎样,有没有踏上专业道路,抑或有没有继续在唱?

最近看到一个帖子称:唱歌为长寿的第一秘诀。

长寿不长寿,因素很多,“基因”也是关键。但是,毋庸置疑,唱歌,过去带给我们欢乐;现在,带给我们舒畅;以后,也会继续带给我们健康。

尤其是有一段光荣“唱史”可回忆的、全中国十几亿人口中的一个资深红领巾,体会最深。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