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4版:咱爸咱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养老产品过度智能引老人不适

智慧养老在上海已实践多年,但多位上海市政协委员调研后发现,相关产品仍存在研发与市场需求不对等、适老性不足、标准规范不统一等问题。

虽然市场上的智慧养老产品层出不穷,但真正贴合老年人需求的产品仍然有限。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金之福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兵直言:“展示性的产品多,实用性的产品少。”部分产品还存在档次不高、同质化严重、安全性差、适老性不足等问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直言,一些智能设备使用复杂,反而引起老年人“不适”,比如智能窗帘、屋内灯光全都要靠手机操作,感应式开关老人不但找不到,还容易误触。

展示性大于实用性的问题,在机构中同样存在。以近年来在养老机构中颇为流行的“防跌倒感应设备”为例,通过动作识别,一旦发现老人摔倒即可自动报警。但不少设备普遍存在感应过于灵敏导致频频误报的情况。“就像‘狼来了’喊得多了,服务方容易麻痹大意,反而可能酿成事故。”一位养老机构负责人坦言。

行业人士认为,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不对等,是目前智慧养老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上海市第四社会福利院院长姜学勤深有感触。她说,目前一些智慧养老产品的开发并没有与行业进行精准对接,往往无法照顾到很多细节的需求。养老机构更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和护理风险,愿意与研发企业合作,提出可行性建议,帮助完善产品,但愿意合作的企业少之又少。“企业觉得为你一家去定制开发,成本太高,市场又小,所以并不愿意。”

以目前市四福院使用的智能感应床垫为例,当时院方和企业进行了多轮协商后,才调整了符合院内认知症老人实际需求的响应时间。但响应的配件更换又会遇到麻烦。“一个床垫用了三到五年就要换感应器,但供应链不完善,很难找到开发相应零件的厂商。”姜学勤建议,相关部门筛选、扶持优秀的供应商,解决真正的痛点需求。

“当前智慧养老专业性人才极其匮乏,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徐兵调研后发现,大多养老机构缺乏长远战略规划,在智慧养老方面并未进行精细化培训。对此,上海市民政局表示,上海已在养老护理员相关培训课程中丰富数字化、智慧养老相关知识内容。下一步将增设智慧养老方面的培训课程。 (据《解放日报》顾杰)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