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璐
走进新城区野马图村,你会被村民家外墙上的涂鸦图案所吸引。在这里,整洁的街道、一座座供人们采摘的蔬菜大棚、一排排整齐的院落……处处呈现出一派新农村美好生活的图景。你知道吗?就在这里,有一个传承170多年的节日——野马图六月六庆雨节(也叫祈雨节、圣水节),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即将进入农历六月,村民们开始期待这一重要节日到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节日背后的故事吧。
传承170余年 求雨祈愿丰收
野马图,蒙古语意为“山羊圐圙”,就是圈山羊的地方。据资料记载,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清代乾隆年间,野马图的祖先走西口迁至此处,开荒种地定居,形成现在的村落,沿用野马图为名。野马图村文化底蕴深厚,村子周边有赵长城遗址、仙人洞、龙潭瀑布、骆食洞、元代古墓群遗址等自然景观。
今年73岁的王贵明打小就在野马图村生活,他对六月六庆雨节非常熟悉,这个节日的历史已有170多年,是野马图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节。“在十年九旱的地方,过去因为条件所限,老一辈的农民只能靠天吃饭。而农历六月,正是庄稼拔节生长的旺季。风调雨顺时能保丰产,如天旱无雨,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所以求雨成为靠天吃饭农民的诉求,庆雨节传递了野马图人对风调雨顺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王贵明说。
中华儿女都听过有关龙的传说,一说起求雨,必和龙有关。上下五千年,龙已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王贵明表示,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龙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使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这对于弘扬龙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六月六,请龙王,风调雨顺保丰收……”采访中,王贵明给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唱起了庆雨节的会歌。每年,他都作为会首带领大家进行六月六的一系列活动。庆雨节的活动从农历六月初三持续至六月初七,活动内容包括请龙王、取圣水、测雨量、祭祀活动、唱大戏、送龙王等传统民俗仪式,其中请龙王仪式比较隆重。“要推举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做会首,带领24副銮驾、36个人组成的仪仗队,一路吹吹打打,唱着自编的求雨歌,请龙王塑像。”王贵明解释道,就是用最高规格来请掌管下雨的龙王,祈愿能给当地带来及时雨。
取水预测雨量 寄托美好愿望
庆雨节除了要把掌管下雨的龙王请过来,还会在六月初五早上取圣水,用来预测当年的降雨量。“村民们来到野马图村的水源地,派人持净瓶迅速放入泉水中,取出后视瓶里水量多少预测降雨量。”王贵明说,在取圣水后,村里还会举办唱戏社火庙会活动,历经170多年的发展,野马图村六月六庆雨节是呼市地区乡村保留至今的独特的民俗活动,村民们请龙王、唱大戏、叫亲戚、聚朋友、杀鸡宰羊的风俗延续至今。现在一年一度的庆雨节和文化节、展销会融为一体,还有野马图的特色采摘也融入其中,让大家能够感受到更好的节日氛围。
与其说六月六庆雨节是在求雨,不如说也是在传达村民们心中“人定胜天”的信念感,体现了一种精神价值。目前,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代表性项目,新城区文化馆已将这一民俗活动全程记录下来,制作成影像资料,在新城区非遗展厅设立专门陈列庆雨节民俗活动的道具、服装、资料图片的陈列室。
王贵明表示,举办野马图六月六民俗文化节活动,也要加入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发展与这一民俗相关的旅游活动。在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利用民俗活动带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实现现代都市农业(采摘、认养)搭台,经济唱戏,让活动中的“大棚蔬果采摘”可持续发展,使庆雨节成为野马图村的文化品牌,吸引市民前来参与民俗活动。开发农家乐,增加旅游收入,使之呈现非遗保护和地方经济双赢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