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3版:声音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禁记者律师参团”是掩耳盗铃

7月18日,针对媒体报道的“云南部分旅行社禁记者律师参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旅游行业并不能做到100%的规范,肯定会存在部分违规操作,因此形成了一种潜规则,对记者、律师等敏感职业有所忌讳。即使参团者隐瞒自己的职业,如果后续被旅行社的工作人员知晓,也会被劝说离团。

早在2017年,就有媒体曝光部分云南旅行社明确规定不接受记者、律师或导游等职业人员参团,涉事旅行社因此被处罚。从法律角度看,旅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均未对旅游者或消费者的群体属性予以限制。显然,该行为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剥夺了特殊群体作为消费者的选择权,属违法行为。

旅行社对记者、律师等职业有所忌讳,其中原因不难推测。出于职业特点,记者和律师熟悉旅游市场规则,懂得相关法规,对旅游市场各种猫腻也熟稔于心,旅行社自然有所担心和顾忌。事实上,这样的想法非常幼稚。“身正不怕影子斜”的道理人人都懂,即使旅游团有购物的安排,只要合法合规、服务规范,记者或律师参与其中,又何惧之有?即使记者做舆论监督报道,也要讲证据、用事实说话,又何必如临大敌?要知道,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如果存在违规操作行为,游客照样可进行曝光。可见,“禁记者律师参团”是掩耳盗铃之举。

退一步讲,即使记者、律师在参团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曝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旅行社也应将其视为一种激励与鞭策,把工作做得更好。有问题并不可怕,及时改正同样能产生正面效应。而现在,“部分旅行社禁记者律师参团”的做法,像是一种“鸵鸟战术”,让人看不到这些旅游企业想解决问题的诚意。

随着旅游市场日渐成熟,市场监管手段越发完善,投诉维权渠道也更加畅通,违规操作的空间注定越来越小。因此,对于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来说,与其抱着成见拒绝记者、律师参团,不如在旅游业重新出发的新起点,热情接纳每一位消费者。只有不断改进服务,才能拥抱更广阔的未来。

(据《湖南日报》付彪)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