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李蒙
7月20日,为期3天的内蒙古(呼和浩特)2023年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论坛暨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在我市开幕。为了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呼和浩特市通过居家上门服务、适老化改造项目、“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开设老年大学等举措,使老年人的日间照料、基本医疗、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需求得到满足,安享晚年的愿望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筑起市民晚年“幸福圈”
为丰富辖区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三顺店社区建立“金色夕阳”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依托社区各类人才,成立了书法、绘画、舞蹈、音乐、健身等18支文体活动队伍。三顺店社区居民陈亚清说:“我每天早早就过来了,既能听各种健康讲座,又能使用各种理疗仪器,老人们有腿疼的,有高血压的,有糖尿病的,都可以进行理疗。理疗结束后,还能跟着文体活动队唱歌跳舞,每天的生活非常充实。关键这些服务都在社区周围,出门走不了几步路就能到。”
“王爷爷,这是您今天的饭菜,趁热吃,看看合不合胃口?”从四千米社区为老餐厅领取打包好的饭菜后,蕾娜范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燕迅速送到独居老人王爷爷家中,让他足不出户就能吃到可口的饭菜。由社区为老餐厅制作饭菜,养老服务中心送餐到家,这是我市开展为老餐厅建设的一种新尝试。在全市范围内深入推进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应用,形成市、旗县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四级养老服务综合信息网络,通过“互联网+服务”的模式为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同时,依托“96111”为老服务热线,为老年人提供线上养老服务,全方位、多渠道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有了家庭医生,小病不用再往医院跑了。”玉泉区小召社区居民侯景萍患有重症肌无力疾病已5年,饱受疾病的折磨,行动十分不便。自从办理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玉泉区小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定期上门体检,并指导用药和康复训练,侯景萍感到方便多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受益者不只侯景萍一人,东风路东社区的李大爷因为年纪大了,各种小病不断,每次去医院心里都犯怵,如今有了家庭医生,看病不再是麻烦事了。东风路街道办东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李东升告诉记者:“家庭医生每个季度都会亲自上门,给辖区内签约的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随访。只要一个电话,签约的老人就能在家里享受医疗服务了。”
推进养老体系建设 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据记者了解,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通过政府与市场的结合,构建以事业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事业,事业和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工作格局;二是聚焦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今年我市继续建设30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让养老服务变得触手可及;三是聚焦农村三级网络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今年我市将在和林格尔县农村养老改革试点县的经验基础上,建设27个乡镇级养老服务中心、200个村级养老服务站、升级改造23所农村互助幸福院。到2025年底,以旗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为中心,以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为辐射,以村级养老服务站、互助幸福院为支撑的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将全面建成;四是聚焦养老供需匹配,搭建养老服务供需对接平台。依托全市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96111”为老服务热线,实现全要素的供给、全天候的响应、全方位的服务、全链条的管理,让广大老年人精准对接养老服务需要,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和知名度,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五是聚焦医养结合,促进政策衔接、资源共享和服务融合。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服务站点,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机构改造和增加护理型床位和设施,增强内设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合作,为老人提供预约就诊绿色通道等医疗服务,实现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推动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服务更好实现资源共享、服务衔接,健全医疗报销制度,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更加专业规范、质优价廉、多元可持续,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帮助老年人过上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