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7版:呼和浩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师生走进垃圾处理厂见证变废为宝全过程

呼和浩特晚报讯(记者 张秋焱)厨余垃圾作为生活垃圾中的一大类别,与经过简单处理就能直接回收的可回物不同,想让厨余垃圾变废为宝还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处理。7月24日上午,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的师生们来到赛罕区生态循环示范中心,了解了厨余垃圾如何变废为宝。

赛罕区生态循环示范中心位于双台什街秋岭公园东南角,是一座厨余垃圾分布式处理场站,设计日处理能力为10吨。走进示范中心,学生们看到了两人多高的机器正在运行中。在这里,工作人员利用国内主流的“好氧发酵”技术,让好氧菌剂对厨余垃圾进行快速降解。经过处理的厨余垃圾被分为固体产出物、废气、废液,进入下一步处理流程。据现场讲解员介绍,在这里固体产出物将被加工成肥料,废气采用水喷淋+UV光解+活性炭吸附处理工艺除臭净化,经内蒙古京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检测,符合GB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排放标准后排放。废液处理通过加药絮凝、固液分离、生化曝气处理等多个环节进行无害化处理。

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学生方艺璇说:“这是我第一次深入直观地了解厨余垃圾处理过程。这里的环境干净整洁,空气中闻不到刺鼻的异味,刚进来时我都不相信这是一个垃圾处理厂。讲解员还让我们看了塑料桶中像泥土一样的棕色物质,那是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后产生的有机肥。”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了解到,赛罕区生态循环示范中心的分布式厨余垃圾项目设施具有占地面积小、建设投产速度快等优势,能够实现厨余垃圾就地无害化、减量化处理的要求。赛罕区生态循环示范中心接待学生参观,也是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他们垃圾分类的意识,促使孩子们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的良性互动局面。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