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满汉全席”,您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相声演员经典的贯口《报菜名》,那一道道耳熟能详的名菜。虽然很多菜,我们都未必见过,但是凭自己想象出来的都那么诱人。相信很多朋友会认为,这个集满汉珍馐美味于一桌子的顶级大餐,一定是源于清代皇家御宴。可惜大家都想错了,这满汉全席压根就跟皇家没多大关系。
在清代,由皇家承办的酒宴有严格的规定。据《大清会典》和《光禄寺则例》记载,清代皇家宴席分为满汉两种:满席分六等,汉席则分三等及上席、中席五类。满、汉席根据设宴的目的和用途不同,分为不同等级。由于清代皇室出身满洲,皇家祭祀、嫁娶用满席,与外臣有关的,如科举赐宴等用汉席。由此可见,满汉宴席泾渭分明,绝不会相互组合在一起。
那“满汉全席”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满汉全席并非宫廷盛宴,而是江南的官府菜。“满汉全席”这一响亮的名字,最早见于乾隆时期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所以说,那时吃过满汉全席的人,并非是紫禁城里的皇家,而是南方的官员和财主们。也就是说,技艺高超的江南厨师们,不但开发出了百余道美味的菜肴,还起了一个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的名字。如此说来,大清的皇族都没尝过满汉全席吗?当然也不绝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率领一干人等逃亡,一路狼狈不堪,起初沿途接驾的官员,都是一些品级较低的地方官,他们也不太懂皇家饮食的规矩,就给慈禧太后奉上了所谓的“满汉全席”——因为当时情况特殊,物资匮乏,所以这“满汉全席”就是满席与汉席的简单拼凑。其实,他们对满汉全席的认知,与今天的大多数人差不多——可能,他们也将满汉全席当作了宫廷御宴的代名词。这也就促成了皇家和所谓的“满汉全席”为数不多的几次接触。
而满汉全席真正被人们所熟悉,已经是民国以后的事情了——那不过是餐饮行业的一个噱头罢了。由此可见,这“满汉全席”的经历可是真够尴尬的。
(据《今晚报》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