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剖开一个甜瓜,大快朵颐,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把一方砚台制成对剖甜瓜模样,除了带给人强烈的视觉美感,也足见制砚者的别具匠心。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陈端友制甜瓜端砚,即是一件精美雅致的作品。
陈端友制甜瓜端砚,长12.3厘米,宽9.21厘米,高2.8厘米。砚雕成一个带蒂连叶、对半切开的瓜,在瓜皮上稍做平磨,以有砚堂。剖面上瓜瓤自然呈现,籽粒饱满坚实,预示瓜的质量优良。只是切开的瓜未能即食,瓜的上端已有虫蛀斑斑。瓜砚配有一红木盒,盒与盒盖整挖而成,盖、盒相合,也是一个切开的甜瓜。在瓜藤的断面有篆书“陈介”阳文圆印。剖面的左侧有“端友后无复作之品”篆书阳文方印。在砚与砚盒上分别有铭。砚背的右侧铭:“绵绵便便,瓜田邪研田?补邠风七月笺。辛卯嘉平媆凉铭。”“堇叔”印。砚雕成于20世纪上半叶。
砚盒的盖上有两篇落款辛酉年(1921年)的题铭,右侧铭曰:“食研食古,孰龂龂而齿数,食而化瀹灵府,食而不化甘变苦。辛酉嘉平月吴昌硕铭。”“缶”印。砚盖的左侧铭:“逊清道咸同光间,吴中业碑版、椎拓、锲刻号第一手者曰张太平。平死,弟子陈端友能尽其术,为及门冠。张故贫,死无余财,赖端友作业以赡。端友,名介,字介持,以别署行,虞山人。尤善治研及拓金类文字,其治研务意造,不屑蹈袭。有辇巨金请谒,令膺顾二娘,辄峻拒。识者谓端友刻意千秋,艺亦足以副之云。辛酉冬任堇撰并书。”“任堇”印。砚盒的盒底内还有一篇曰“半瓜研”的铭文:“治坚象物,荃鸾之亚,得先寸心,使君操也。岁名玄黓阉茂(壬戌)(1922年)陬月,昆陵张西桥题句,藉识钦佩。”“楫如”印。任堇(1881年至1936年),字堇叔,浙江绍兴人,任伯年之子。能诗,精鉴别。字写章草,间作花卉,秀逸绝伦,写山水专师宋人,不轻与人作。卒于上海。张楫如(1870年至1924年),号西桥,江苏武进人,晚清民初篆刻大师。武进,古称昆陵。
端砚之所以成为众砚之首,并不是制作技艺卓尔不凡,而是作为一方文房用具的实用性超出其他砚种。因此,端砚制作中,以突出砚之实用性为主。传统的端砚制作不是为雕刻而雕刻,而是用雕刻来掩饰砚石中的瑕疵,使有瑕变无瑕。《端溪砚史》说:“端州货砚多雕龙、鱼、花草之纹,以掩其瑕,其稍有纯净者则方正不凿池,如砖形即售之。”古人还有在砚上刻铭的癖好,这是由于一方良砚得之极为不易,因此格外珍重,精雕细凿,视若拱璧,有的书志,有的记事,有的诗词在砚上刻铭留念。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在其所收藏的端溪石渠砚上铭记:“润比德,式以方,绕玉池,祝天横,永年宝之斯为良。”
端砚制作技艺是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文化。陈端友(1892年至1959年),祖籍江苏常熟,原名陈介,字介持,后改名端友。陈端友制砚以摹刻自然物体为主,鸟兽、草虫、花果、竹叶、古钟、钱币等无不精工巧妙,写实能力强。砚刻技法注重块面与线条的完美结合,并融入中国画传统技法和章法,尤其擅长精细刀法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内部结构。陈端友的鬼斧神工之技,是我国制砚史上当之无愧的一座奇峰,令后继者望尘莫及。
(据《联谊报》胡胜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