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有序是一种广受好评的行为特征。无论是守时、守序,还是高效,拥有这样一个同事或者团队,往往事半功倍。但骨感的现实是,无序往往成为一种常态,即便是一个有序的人,也可能偶尔失手。
当有序遇上无序
小A是一个有着严格时间观念的人,说“5分钟”那就绝不是“10分钟”,甚至不是“7分钟”,更不是模糊的“一会儿”。当他和人约了5分钟后楼下见,而对方15分钟后才姗姗来迟时,小A就有一种被“浪费生命”的感觉。
小B是一个对流程有执念的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条不紊。当他和同事合作一个项目,同事一会儿出一个状况,不是返工就是提前,或者中途插进去一个新增项,就像一套原本丝滑的齿轮被生生卡住,还得硬生生继续转动,别提多难受了。
小C是一个讲效率的人,作了决定就去推进,出现问题就去解决,不纠结。可是,他遇到了一个万般纠结的同事。比如,什么时候开组会呢?同事在10分钟内改了3次主意,更可怕的是,同样的纠结每周来一遍,小C默念10遍“冷静”,再眉头紧锁默看同事。
有预判
在一个团队中,有序的人与无序的人一定会同时存在,预判也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在一套双方默许的话语体系下,有序的人需要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自己的时间表、流程表,一定会在实施过程中有所改变,那不妨放平心态,不焦虑、不生气。无序的人或许也有优点,比如闪出灵光一现的更棒创意,但他也得知道,一切灵光想要落地,需要整个团队来为此付出,所以不妨放低姿态,团队埋单。
有B计划
如果说预判是做好了心理准备,那么B计划就是做好了行动准备——这是给有序的你的忠告,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无序的队友会出什么状况。小B在负责收集全公司各部门的汇报材料时,总有部门在截止时间前交不上,于是小B每次都做两件事:一是把截止时间提前一天;二是完成其他,留出那个部门的部分,便于收到后第一时间填空——如果再交不上,那就让老板来处理吧。
有所坚持
每次说起“成年人”,说起“成熟”,似乎就等同于“妥协”,是一种“无可奈何”。尤其在职场中,人的个性往往被压缩到最低值,团队实现最大整体效益才是老板的目标。但即便如此,我也并不认为“潜规则”就是对的——“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吗”?
我更喜欢一个界定清晰的环境。就像“拖延症”,有序的人不妨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点,但无序的人也大可不必以此为傲。毕竟,只要做过工作链的最后一环,就知道拖延会给工作带来多大麻烦。所以,不妨让无序的人成为那最后一环,破釜沉舟或许能绝处逢生,实在改不了,这不还有老板盯着呢。 (据《中国青年报》白简简)